曹保平导演的《涉过愤怒的海》上映已经十天,这十天里,围绕这个电影,出现诸多争议,口碑也是两极分化,有个热评特别能体现这种状态:“我咋觉得这是一部又好又烂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好处,不用说,紧扣时代议题,剧情紧张,音画都相当出色,而且有很多奇思妙想,例如龙卷风里的鱼雨,加上担任主演的周迅和黄渤,以及担任配角祖峰和两位年轻演员张宥浩和周依然,都有突破性的表演,从电影的质地上来讲,它完全可以排在年度前几位,如果考虑到它在选题上的突破性,它甚至可以列在这五年电影的前几位。但它为什么会让观众产生“又好又烂”这种奇特感受呢,大概是因为,它虽然有叙事逻辑,但它的重点,其实是情绪逻辑。
当然它肯定有一些问题。比如在中间部分,主观的和强调动的成份太多了,而且很多情节呈现一种死循环式的无解,或许,这个时候应该给一些客观的因素,一些外部的环境,稍微让人从主观的视角里逃逸片刻,缓口气,就像八十年代那部同样以素人追查歹徒为主线的《疯狂的代价》,在疯狂的姐姐的视角之外,又加入一个老警察,老警察的出现不是因为审查,而是要在疯狂的复仇者的视角之外再提供一个视角。但我又觉得如果这样的话,这个电影可能就没有这么轰轰作响了,就不能这么像一个大球一样向你砸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