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健康焦虑”困扰、时不时传出“不敢看体检报告”的年轻人,正越来越注重养身。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超九成的90后具备养生意识,其中一半以上开始追求养生的生活方式,而保健品则成为更多年轻消费群体的新“刚需”。多家公司跨界进入保健品行业阵容,也有不少大型保健品企业、药企甚至食品企业先后向海外品牌抛出橄榄枝,比如H&H国际控股早于2015年收购Swisse斯维诗;新希望2016年拿下澳大利亚保健品品牌Australia Natural Care;汤臣倍健2018年收购LSG公司,顺利将Life-Space纳入麾下,以此获得益生菌市场的发展红利。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8日收盘,A股市场上保健品概念股共有7家,分别为ST交昂、康比特、百合股份、青海春天、仙乐健康、汤成倍健和金达威。另据财联社不完全统计,还有多家上市公司业务涉及保健品,包括东阿阿胶、启迪药业、健康元、哈药股份、西王食品、东鹏饮料和片仔癀等,具体情况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焦虑衍生的消费习惯得以延续,保健品企业也取得了营收数据的同比持续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保健品龙头汤臣倍健实现营收77.8亿元,同比增长26.34%;同期Swisse中国市场营收同比增长40.8%。不过二级市场反应并不热烈,截至周五收盘,汤臣倍健股价年内累计最大跌幅30.21%;Swisse母公司H&H国际控股年内累计最大跌幅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