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发行火热的权益类三年持有期基金在近期迎来开放期,然而却面临着收益为“负”的窘境,甚至有的产品净值回撤近一半。理论上,持有期基金优势显著,但实际上却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除了宏观和市场方面的客观因素,产品设定未约束基金管理人、追高发行、基金经理能力圈不匹配等,都是影响持有期基金业绩的重要因素。业内人士认为,应对持有期基金的规模、产品定位、投资策略等加以约束,同时从制度层面强化持有期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的利益绑定。
盈利能力迎“拷问”
2021年2月,A股市场步入阶段性高点,随后行情急转直下,至今已有三年时间。2021年上半年,新基金迎来发行高峰期,共有86只权益类持有期基金密集成立(统计口径为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和灵活配置型,仅统计初始基金),其中包括15只三年持有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