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是重要一环。今年1月发布的《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2018年以来,长三角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超过11%,三省一市科创共同体建设加速推进。这种协同体现在资源共享、科研合作、产业联动等多个方面,助力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本报今起推出“长三角科创朋友圈”系列报道,看看这个“朋友圈”如何越做越大。
“从我杭州的实验室到上海张江,开车只要2小时,遇到需要好多天才能完成的实验时,还可住在专供用户的招待所,非常方便。”浙江大学药学院张海涛研究员几乎每两个月就要来一次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做实验。从他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读博到在浙江大学建立独立课题组,一直依托上海的大科学装置开展研究。
“从常州开车到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也就2个半小时,不是什么问题。”江苏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殷丽告诉记者,他们正与复旦大学共建这一重组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