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俊伟
四川省资阳市红薯种植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最大红薯良种繁育基地和红薯粉条生产加工基地。近年来,资阳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围绕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陵示范区建设,探索推广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要素保障链“四链协同”发展模式,持续推进红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坚持基地提质,做优生产供应链。一是建强标准化生产基地。构建“创新联合体+研发机构+基地”良种繁育体系,建成年产脱毒苗5000万株种苗繁育基地,夯实标准化生产基础。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安岳县以周礼镇为核心,建成全省首个以红薯命名的省级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雁江区以宝台镇为核心,建成市级鲜薯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全市红薯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76.3万亩。二是培优服务组织。按照“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要求,积极探索推广了适合丘陵地区发展的“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企业+农户”“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企业+服务组织+农户”“行业协会+经营主体+农户”等多种社会化服务模式。全市建成红薯社会化服务组织36个,服务面积18.5万亩,全方位、全过程为红薯产业提供农资、农技和农机等生产经营服务。三是强化科技引领。依托四川省农科院、南充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构建“院+地+企”合作模式,成立资阳甘薯产业发展研究院、安岳红薯甘薯研究专家大院,常态化开展红薯品种试验示范和生产技术服务,研究形成甘薯种植酵素喷施装置等实用技术5项、甘薯冬季大棚种植方法等发明专利4项;引进鲜食、高淀粉、食用苕尖等品种59个,筛选出绵薯22、南紫薯023号、徐薯37等高产高效品;发布资阳市地方标准《加工用红薯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红薯机械化作业面积达5万亩,通过全程机械化减少生产成本约1100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