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张岱为代表的明人对江南城市生活的描绘,背后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4月9日,在临近黄浦江的豫园股份太极馆,一场以江南生活美学为主题的“水花雅集”学术沙龙上,86岁的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明代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专家夏咸淳与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吴晗展开对话。
“张岱生活在一个大时代,明代文化经过数百年积累,出现高峰,人的自由发展超过前代。人文思潮是当时的新思潮,代表人物有汤显祖、袁宏道等,张岱是集大成者。同时这也是明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张岱正是在政权更替、文化转型的大时代写出了《陶庵梦忆》这本书。”从张岱身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夏咸淳讲述《陶庵梦忆》描绘的江南城市繁华景象,阐释晚明江南城市特别是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居民生活美学。他提出,江南地区的文化景观,如建筑、杭州西湖等,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美学价值,江南城市不仅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且其文化传统至今影响着当代社会。“张岱笔下的苏锡常嘉湖等地都是江南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江南城市群。可以说,他是用文字书写了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图》。”夏咸淳提到,张岱笔下的江南传统节日尤其令人着迷,比如扬州的清明节、苏州的中秋节、绍兴的元宵灯会,“花灯的工艺水平极高,制作精彩,灯会散去,树上挂满了妇人的鞋子,好一番万民参与的城市景观。”
吴晗以“从传统到现代:江南文化的流变与当代价值”主题,探讨当下如何理解江南文化,她围绕“江南”与“城市”两大核心概念,从地理、文化经济及纯粹文化等多个层面解读“江南”这一概念,剖析江南文化的发展特质,通过对江南城市的规模、建设、经济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分析,展现江南城市的繁荣与魅力。在展望江南城市文化的未来时,吴晗提出关于文化传承、人文经济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方面的思考,并以经典文学作品和研究成果为例,探讨江南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