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学校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数理化”,有的学校走入“高科技”“拼装备”误区,还有的学校“在黑板上画实验,在考卷上写实验”……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4月9日《光明日报》)
每每提起科学教育这一难题,或许不少人脑海里都会闪过“钱学森之问”,若思绪稍跳跃些的朋友,还可能会想到“李约瑟难题”。当然,若细究下来,三者其实大相径庭,之所以引人联想,恐怕还是它们都指向“创新不足”这一共性问题。回到科学教育难题上,其“创新不足”体现在题眼上——陷入“解题”就行的思维惯性,用应试思维教科学。
科学教育受到应试思维的影响也在情理之中。科学教育本身涉及面广、系统性强,而我国在这方面基础弱、起步晚,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一些地区、学校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难免会紧握“应试”这块石头不愿撒手,导致科学教育实践变形走样。所幸的是,越来越多人发现这一问题,也意识到科学教育不仅关乎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逻辑能力培养,更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进步。为此,在教育“双减”中答好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