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主播在直播间自称“儿子”“女儿”,称呼观众为“爸妈”,以暗示珠宝文玩在二手市场的高回报率等方式,诱导消费者下单囤货。
且不说称呼观众“爹妈”这种销售方式有多老套,“几百元就能买到稀世珍品”这种口号看着都“一眼假”。但这类直播瞄准的其实是中老年用户。别说,还真有不少中老年人对此深信不疑,不仅瞒着家里人花光积蓄,甚至还贷款去买这些所谓的“宝贝”。有人因此成了“老赖”,有人因和家人吵架被送去医院抢救,还有人为此和儿子一刀两断,令人扼腕。
如此直播带货,难道管不了?事实上,一些直播间的做法可以概括为:打着“绝版古董”等旗号,售卖不符描述的商品。但因为这类直播间极其擅长打“擦边球”,举报与维权都很困难。一方面,主播自己会“规避”风险,比如模糊用词、用谐音替代敏感词汇;另一方面,举报线索难以收集、认定直播违规需要时间、直播间被封号后有多个小号“重生”等,也让维权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