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13日电 (记者黄盛)中国人民银行在12日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45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46万亿元,同比少增3.15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80亿元,同比少减162亿元;委托贷款减少917亿元,同比多减1660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098亿元,同比多增287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365亿元,同比多减3219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41万亿元,同比多2370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3.34万亿元,同比少393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14亿元,同比少3382亿元。
对此,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货币信贷增速放缓不意味着经济走弱。我国金融总量指标与实体经济活动的相关性正在减弱。有市场研究表明,2015年前,我国M1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同期相关系数接近50%,但2015年后降至15%。随着近年来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等金融总量的持续高增长,金融总量增长对GDP的边际带动效应趋于下降。简单观察金融总量增速,已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
上述人士分析说,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也存在多个时期,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变动方向不一致。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M2增速持续震荡,从约5%下行至接近0,但同期实际GDP增速整体保持5%左右;欧元区M3增速也在2023年多月出现负值,但经济活动仍总体呈恢复、扩张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