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以“枫桥经验”为指引,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为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力赋能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余杭区委社会工作部以“走基层”“找共性”“开药方”为破题点,深入镇街,开展蹲点调研,实现“解剖一只麻雀、总结一类方法、推广一片区域”。近期,潮新闻客户端联合余杭区委社会工作部推出《赋能“新中心”——探寻余杭善治之路》系列报道,走进余杭区农村、撤村建居新型农村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城市社区、科创社区5种类型、10个村社,聆听他们的基层治理故事,探寻新时代基层善治之路。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熟人社会”的概念。在传统的乡土中国,村庄是一个亲密的熟人社会,人们对这一共同体具有较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进入21世纪,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社区打破了面对面的亲熟关系,形成了所谓的“生人社会”和与人淡漠的相处方式。
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经济发达、高楼林立,在社区治理方面也面临挑战——邻里情感淡薄,居民缺少共同体意识,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低。对此,余杭区不断探索推动“生人社会”向“熟人社区”转变的社区治理路径,营造其乐融融的社区大家庭氛围,构建邻里守望、互帮互助、共治共享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