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又是盘点梳理一年投资收益的时间点,小枫(化名)打开自己银行APP一核对,发现自己的理财收益“被偷家了”。
作为一名普通银行理财投资者,不知道你有没有小枫一样类似的经历。去年年初,小枫在自己工资卡对应的银行APP兴冲冲按照收益率排名,筛选了一款过往年化收益率高达6%的产品,一兴奋立马“无脑下单”,今年初突然想起曾经申购的这款产品,仔细算了算自己实际拿到的收益率按照年化折算竟然只有3%不到。再看一下自己买的其他理财产品,无独有偶,很多曾经看着5%以上过往业绩买入的产品,到第二年算一下真实获得的年化收益确实只有2%~3%。
眼下也是很多理财子公司和银行渠道部门热火朝天营销新产品的时刻,不少产品显眼位置标出“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高达8%”的字样,这一次,小枫却退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