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实验12楼内的一间实验室里,反应器前红灯闪烁。老师和研究生们24小时不间断监视分析着电脑上数据的变化。二氧化碳的浓度怎样达到峰值?催化剂使用效果如何?……数十公里之外,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内,一台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万吨级项目装置拔地而起,实验室的数据支撑着这个“巨无霸”连续运行72小时,顺利通过性能试验考核。这标志着,全国首个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全流程试验项目顺利完成,二氧化碳平均捕集率>95%,最高捕集率>99%,H2和CO2转化率>99%,甲醇选择性>99%。
“捉住”电厂排放废气中的CO2,变废为宝,让废气变成甲醇,这是教育部“氢能绿色制造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5大工程示范项目之一,也是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项目,同时也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加二氧化碳制甲醇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
记者听完项目负责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刘殿华介绍,抬头看去,这里名称是“华东理工大学——申能股份有限公司碳中和联合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