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网网讯,张掖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中占据关键地位。2025年,随着国家对种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强,张掖市制种玉米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长期的连作种植模式导致的土壤退化、水资源低效利用、机械化水平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张掖市制种玉米产业的优势与挑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旨在为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创新方向。
张掖市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之一,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支持,在国内外种子市场中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土壤退化、水资源低效利用、机械化水平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亟待解决。2025年,张掖市制种玉米产业在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的背景下,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精准资源管理体系、推进水肥一体化、发展智慧农业和国际化布局等措施,张掖市有望实现制种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张掖市制种玉米产业的优势与特殊地位
(一)自然资源禀赋与种业核心地位
《2025-2030年全球与中国饲料玉米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核心区域,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该地区年均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昼夜温差显著,有利于玉米种子胚乳的充实,同时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病率。黑河灌溉系统为制种玉米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数据显示,甘肃省玉米制种面积占全国的33%以上,张掖市作为重要输出地,其玉米种子供应覆盖了全国20个省份以上,出口量逐年攀升,成为全球种业市场的重要角色。
(二)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对张掖市制种产业的推动
种业振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向。自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发布以来,国家对张掖市制种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政策推动,龙头企业在张掖市落地技术示范基地,增强技术研发能力,扩展高附加值种子的生产规模。这些措施为张掖市制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使其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张掖市制种玉米产业发展中的核心瓶颈
(一)土地连作与土壤退化的恶性循环
长期的连作种植模式导致张掖市土壤地力下降,地膜残留问题严重。研究表明,张掖市连作玉米田地膜使用量迅速上升,但残膜回收力度不足,导致土壤通气性和持水能力大幅下降。此外,不合理的化肥施用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盐碱化风险和地下水污染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种植结构调整和地力保护政策入手。
(二)农业水资源效率低,灌溉难题突出
尽管张掖市拥有黑河流域作为灌溉水源,但农业用水消耗量已接近区域水资源承载上限。传统漫灌和过量灌溉方式依然广泛存在,导致结构性水资源浪费。即使在推广滴灌技术的田块,由于缺乏精细化管理,水肥一体化的实际应用效果大打折扣。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高效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解决农户生产观念的滞后性问题,成为张掖市农业用水优化的重要难点。
(三)机械化与劳动效率的两极化矛盾
张掖市的机械化主要集中在播种与收获环节,其他环节仍高度依赖人力。例如,种子烘干设备不足或农户不愿加大投资,导致八成以上种子以自然风干为主,影响种子的商品性与售价。此外,现有农机缺乏适应小条田块的精准作业功能,难以满足制种玉米对机械化作业的高精度需求。机械化滞后不仅涉及高昂成本分摊问题,也反映了现代农作技术推广在农民教育层面的短板。
(四)国际竞争力与种业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国际种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张掖市作为我国占比最高的制种玉米产地,面临的外部压力也在增加。国内种子企业在产能上具有优势,但在育种资源多样性和新品种创新能力上与国外种企仍存在差距,这限制了张掖市制种玉米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农业资源精准管理体系,突破土地承载极限
引入地力监测与动态优化机制
土壤和土地是制种玉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通过构建地力监测与动态优化机制,对土壤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将数据化、量化决策落实到每个田块。例如,推广“土壤健康档案”模式,利用遥感、大数据与田间试验相结合,定期对土壤有机质、盐分、pH值、养分含量等信息进行采集、监控与建模,确保每块田地的持续产出能力。
建立大地膜绿色治理工程
针对地膜残留问题,可探索构建大地膜绿色治理工程,以可降解地膜替代为短期重点,同时结合新型地膜全回收机械化技术,解决现有高成本与低回收率间的矛盾。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或循环农业基金,推动相关产品在张掖市的规模化使用,培育绿色技术的商业化生态系统。
鼓励空天地一体化绿色地力技术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张掖市需从生态农业入手,充分利用空天技术(遥感和无人机监控)、地面施肥自动化设备以及田间微生物改良技术等,将绿色和高效种植技术结合起来。例如,加入玉米根际固氮微生物制剂的试验,逐步推广“减少化肥依赖、提升地力”的绿色地力恢复手段。
(二)发挥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潜力,破解水资源瓶颈
区域性精准水资源调控
张掖市制种玉米用水效率低、灌溉方式传统,暴露了灌溉模式单一与区域水资源规划不足的问题。为此,可建立基于区域特点的水资源动态调控平台,推广利用地表水、井水、雨水的复合供水模式,实行“分区供水”“灌区联动补给”,最大限度增加灌溉用水保障。同时,通过精准水表和流量计监控,实现灌溉全过程的动态调节,在高效用水中嵌入奖惩机制,引导农民从传统漫灌向精准灌溉转型。
从普及膜下滴灌到智能化水肥一体化
尽管膜下滴灌在张掖市已有一定推广,但现有技术多为非智能化操作,缺乏对作物需水规律的精准匹配。发达国家已广泛部署智能灌溉技术,通过结合传感器网络控制水肥释放,是未来提升水资源效率的重要方向。张掖市可重点推动“作物生长阶段—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的动态监控系统,建立水肥实时调整模型,使水肥一体化迈向智能化、平台化管理。同时,借助大数据建立张掖市制种玉米智能灌溉平台,集成天气预报、水肥模型、用地历史数据等,辅助精准决策,提高关键灌溉阶段的资源利用率。
(三)推进种子加工全程机械化与智慧农业融合
填补后期烘干与加工机械化短板
在全程机械化中,种子烘干与加工环节的短板问题最为明显。不完善的种子烘干不仅影响种子商品化率,同时导致资源浪费。为了填补这一问题,可通过设备集中化与合作梯度投资激励,组建区域性种子烘干加工中心。示范单位应引入智能热风式或真空烘干技术,并安装数字化水分检测系统,将烘干作业生产率提至2~3倍,同时保障种子的商品质量。政府和龙头企业可联合提供种子加工服务,降低农民自行投资负担。
大规模引入智慧农业技术与无人装备
根据张掖制种基地的小条田块特点,应加速研发窄幅多功能机械,并补偿无人驾驶作业环节的机械不足。农业机械与智慧技术的结合是未来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方向,如智慧植保无人机、水肥精准调配机器人等,可在制种产业中逐步应用。企业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出张掖市专属适应性机型,并通过农业合作社推广使用。
(四)打造国际竞争力的种业创新集群
构建“种业硅谷”型联合研发体系
张掖市的种业整体竞争力相较国际仍有差距,特别是在种质创新和绿色育种领域薄弱。玉米市场前景分析指出,未来应聚焦于种源创新,推动以地方政府牵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的设计育种平台建设。例如,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快速定向培育抗逆性玉米品种,并推广智能分子育种技术缩短培育周期,通过主攻性状研发建立中国独特的种质资源库。
建立种业国际示范区与跨境市场战略
张掖市应探索出口型制种农业基地,面向全球种子市场需求建设国际标准化制种示范区。同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优势,加快与中亚、东南亚等农业市场的对接,推动自主培育玉米种子在国际市场份额的提升。在国际化布局中,鼓励地方政府为制种企业提供出口补贴与技术推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