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网网讯,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关键地位。河南省地处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核心区域,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光热资源,使得玉米种植成为当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玉米行业也在持续发展。2025年,玉米行业呈现出诸多新趋势,其中品种利用的变革对河南省玉米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了解河南省玉米品种的利用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对推动当地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河南省玉米品种利用历史脉络
《2025-2030年中国玉米面条机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玉米起源于中美洲,有着上万年的驯化历史,16世纪上半叶传入我国,1920年许多地区引入欧美近代重要玉米种质。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玉米育种和全国多地一样,历经农家种、综合种、双交种、单交种等阶段。
20世纪50年代,首个综合品种洛阳混选1号成功育成,为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到60年代中期,我国首个大面积推广的单交种诞生。此后,河南省审定的玉米品种逐渐增多,像郑单2号、豫农704等在生产中广泛种植。进入21世纪,郑单958、浚单20等优良单交种成为推广的主力军,尤其是郑单958,连续多年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在河南省的种植面积也十分可观。这些品种的出现,推动了河南省玉米产量的不断提升。
二、2014-2024年河南省玉米品种利用现状剖析
(一)审定数量的变化趋势
2014-2024年,河南省共审定483个玉米品种,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审定数量最少,仅8个;2023年最多,达84个;2024年审定数量略有下降。新《种子法》实施以及种业“放管服”改革,放宽了玉米品种审定渠道,使得审定数量明显增加,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品种选择。
(二)审定品种类型的多元发展
近11年审定的玉米品种以普通玉米为主,占比达83.2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鲜食玉米、爆裂玉米等特色类型也有品种通过审定,分别占3.52%和1.86%。此外,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收玉米和青贮玉米的审定数量逐渐增加,机收类型从2017年开始审定,累计占8.90%,青贮玉米审定从2021年开始,累计审定12个,占近4年审定玉米数量的4.15%。品种类型的多元化,满足了不同市场和生产的需求。
(三)育种单位类型的转变
随着种业“放管服”改革,审定渠道多元化,企业审定玉米品种数量大幅增加,近11年累计占比达63.15%。科研单位审定玉米品种数量次之,约33.13%,个人审定玉米品种数量最少,占比3.73%。河南本省的育种单位(或个人)选育并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占比达88.20%,且呈逐渐增加趋势。外省单位在河南省审定的品种主要以企业为主,占比96.49%。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种业发展中企业作用的日益凸显。
三、未来河南省玉米品种布局利用的特点与发展建议
(一)同质化与区域化问题并存
当前,河南省审定的玉米品种同质化严重,遗传基础狭窄,导致在面对复杂自然环境时,玉米易出现倒伏、果穗畸形、穗腐病等问题。不过,区域化布局态势逐渐明显。2024年,种植面积在6.67万hm²以上的11个品种,如MY73、裕丰303等,总种植面积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58.5%,主导地位显著;种植面积在6.67万hm²以下、3.33万hm²以上的9个品种,总种植面积占11.9%。未来应加强品种筛选,合理布局,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二)品种类型多元化与专用型发展需求
玉米种植结构日益多样化,以普通籽粒玉米为主,多种专用型玉米品种为辅的格局正在形成。粮饲通用型玉米品种作为河南地区青贮玉米的重要发展方向,可灵活调节收获形式,降低生产风险。但目前专用型玉米品种仍有待增加,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生产的多样化需求。
(三)适应规模化种植的品种需求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耕地流转加速,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玉米品种具备稳产特性,抗当地主要病虫害、耐高温、耐密植、出籽率高、结实性好且适合机械化收获,如籽粒破损和落穗落粒率低、脱水快等。像耐密、抗病、宜机收的MY73等品种,有望成为未来的主导品种,推动玉米产业发展。
(四)应对气候挑战,提升单产水平
黄淮海区域玉米生长期间气候多变,播种期高温干旱,生长开花期易发生涝害,不利于玉米生长。玉米行业现状分析指出,河南省推广的玉米品种需综合考虑这些生态环境因素,选育生育期适中、根系发达、抗倒性强、耐高温干旱、抗多种病害的品种。目前,河南省玉米平均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升空间较大,应从品种选育和生产方式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单产。
综上所述,河南省玉米品种利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数量、类型和育种单位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2025年,玉米行业趋势要求河南省在玉米品种布局利用上,要注重解决同质化问题,加强区域化布局,增加专用型品种,培育适应规模化种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品种,提升玉米单产水平。通过加强种质资源引进和创新,加快育种科研平台建设,选育出更多优质专用、高产稳产的玉米新品种,为河南省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推动玉米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