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网网讯,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其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2025年,钢铁行业在“双碳”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钢铁行业“双碳”标准制修订现状的梳理,分析了当前标准化工作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双碳”标准体系的政策建议。
《2024-2029年中国钢铁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近年来,钢铁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其碳排放量仍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是我国除电力行业外碳排放量最高的工业行业。在国家推进“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加快完善钢铁行业“双碳”标准体系,对于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钢铁行业“双碳”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核算核查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自2015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了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等一系列碳排放核算核查标准。这些标准覆盖了钢铁生产、余能利用等领域,初步建立了钢铁行业的核算核查标准体系。
(二)能效能耗标准基本完善
目前,我国已发布涵盖焦化、烧结、高炉、转炉、电炉、连铸、热轧等各工序及钢铁冶炼长流程、短流程的能效国家标准10余项,发布了粗钢、不锈钢、电工钢、钢板、钢带、盘条等产品的能耗限额行业标准10余项。此外,各省市也积极出台更符合当地要求的钢铁相关能效能耗标准,钢铁行业能效能耗标准已覆盖各主要工序和各类产品。
(三)极致能效技术标准转化成效显著
钢铁行业一系列节能减碳技术规范标准陆续发布,如高炉富氧喷煤、干熄焦、煤调湿、二氧化碳利用、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TRT)等。这些技术标准的制定,有力推动了新技术在行业内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四)部分碳排放监测、评价和管理服务标准纳入计划
根据相关计划,共计提出182项标准计划,涉及钢铁行业的标准有25项,约占标准计划总数的1/7。这些标准计划在核算、监测、评价、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规范和引领作用,能有效促进钢铁行业整体节能降碳。
二、钢铁行业“双碳”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核算标准未细化到工序层面
钢铁工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多样,涉及多个主体工序和辅助工序。现有核算标准的范围仅为企业层面,尚未细化到工序层级,导致不同企业间的碳排放核算结果缺乏可比性,不利于碳配额基准线法的运用。
(二)尚未开展企业及工序层面碳排放限额及产品碳排放限额研究
目前钢铁行业仅在能效能耗方面出台了相关标准规定限额值,缺少工序层面及产品碳排放限额标准。这为节能降碳工作及碳排放管理带来了困扰。
(三)低碳冶金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体系待补充
低碳冶金技术(如富氢碳循环技术、氢基竖炉技术等)在冶炼工艺上有根本性变革,具有显著减碳效果。然而,目前尚无低碳冶金技术规范、评价标准、碳减排量评估标准等发布,不利于低碳冶金技术在行业内的快速推广应用。
(四)部分能效能耗标准需要适时修订
现行的部分能效能耗标准发布时间超过8年,部分限额标准值不够先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标标准进行适时修订,以更好引导行业开展能效对标和节能降碳改造。
三、钢铁行业“双碳”标准体系建设需求分析
(一)行业“双碳”战略分析
《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将“双碳”进程按时间节点分为四个阶段,提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明确了六大技术路径。根据各大型钢企的“双碳”目标,结合钢铁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有关要求,可以预测钢铁行业将率先于“十四五”期间达峰,后续将面临达峰后持续减碳压力。
(二)钢铁行业“双碳”标准部署分析
2022年10月发布的《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加强能效能耗标准制修订、加快钢铁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标准制修订等要求,将氢气竖炉、氢气熔融还原、富氢高炉等低碳冶金技术纳入重点标准范围。
(三)节能低碳技术应用进展分析
面对巨大的减排降碳压力,一批先行企业已经部署开展了一系列低碳冶金技术的工程建设和示范运行。氢基竖炉、氢基熔融还原炉、富氢碳循环高炉等一批低碳冶金技术已初步具备推广应用价值,应及时转化为有关技术标准。
(四)全国碳市场扩容进展分析
随着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工作推进,预计将于2025年底前纳入全国碳市场。加快完善工序层级钢铁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标准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五)绿色金融发展态势分析
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随着绿色金融纵深发展,低碳转型金融将成为我国钢铁行业实现绿色金融加速赶超的关键领域。
四、钢铁行业“双碳”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基于前文标准体系建设需求分析,参照相关标准分类框架,提出钢铁行业的“双碳”标准体系框架。该体系包含6个一级子体系、20个二级子体系和39个三级子体系。
(一)基础通用标准
包括术语定义、数据质量、标识标志和报告声明与信息披露4个二级分类。
(二)核算核查标准
包括生产企业、生产工序、项目和产品碳足迹4个二级分类。生产企业层面按照不同生产工艺细分,生产工序层面按照钢铁行业主体工序细分,产品则按照粗钢和钢材产品等进行分类。
(三)技术与装备标准
包括节能、低碳冶金、碳清除、资源循环利用4个二级分类。节能技术设备按工序进行细分;低碳冶金技术装备分为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竖炉等技术装备;碳清除包含碳捕集、碳资源化、直接利用等细分类别;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按工业三废进行分类。
(四)监测标准
包括监测技术及设备和监测方法2个二级分类。监测技术及设备按照在线连续监测、便携式监测、实验室分析进行分类;监测方法可分为原燃料、产品含碳量测定方法和烟气(副产煤气)二氧化碳浓度测定方法等。
(五)评价标准
包括低碳产品、低碳企业、低碳技术3个二级分类,其中产品按照粗钢和钢材分类,企业则按照不同生产工艺进行分类。
(六)管理服务标准
包括产品排放限额、碳排放管理体系、碳资产管理3个二级分类。排放限额包括能效、能耗、碳排放限额,按产品可分为粗钢和钢材两类。
五、钢铁行业“双碳”标准体系发展建议
(一)完善基于工序层级的钢铁行业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标准
加快推进研究钢铁行业主体工序层级的碳排放量核算适用方法和监测、报告要求,明确主体工序单位产品碳排放基准值测定方法,为推行钢铁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提供方法支撑。
(二)研究出台基于连续在线监测技术的钢铁行业碳监测标准
现有核算法周期长、效率低,且准确度不高。目前二氧化碳连续在线监测技术装备已基本成熟并投入试用,出台相关监测标准能促进连续监测的实际应用,有利于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和碳市场公信力。
(三)制定出台基于企业、工序及产品层面的碳排放限额标准
加快研制钢铁行业碳排放限额标准,覆盖企业、工序及产品层面,逐级细化,涵盖全方位的碳排放管理工作。同时,充分考虑碳排放限额标准与能耗限额标准间的衔接,确保节能与降碳高效协同。
(四)加快研究出台低碳冶金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及相应碳减排量评估方法标准
钢铁行业现状分析指出,加快研究制定低碳冶金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及碳减排量评估方法标准,规范低碳冶金技术应用,统一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及降碳效果分级,助推低碳冶金技术在行业内的快速推广应用。
(五)适时补充修订完善钢铁行业能效能耗及极致能效标准
基于钢铁行业原料品质变化、执行超低排放、产品质量升级、工艺技术进步等实际情况,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适时补充完善钢铁行业能效能耗标准,已出台的标准适时修订。应重点关注主体工序节能技术标准,加快补充完善高炉淬渣余热高效回收技术等极致能效标准。
(六)提前谋划低碳转型金融、碳交易等领域相关标准
加速推进低碳转型金融领域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对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改造投入。同时,完善碳排放交易相关标准体系,为钢铁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碳资产管理等提供指导。
总结
2025年,钢铁行业在“双碳”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