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网讯,无人驾驶技术作为融合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多领域的创新成果,是从互联网时代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产物,其发展不仅将改变人、资源要素与产品的流动模式,还将对人类生活产生颠覆性影响,成为智能工业时代的重要发展抓手。当前,通过分析世界领先企业在无人驾驶领域的专利布局,能够清晰把握该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竞争态势,为相关无人驾驶行业突破关键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以下将基于2005-2024年的专利数据,从多家领先企业的无人驾驶专利申请趋势、全球地域分布、技术构成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以下是2025年无人驾驶产业布局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奠定无人驾驶专利分析基础
《2025-2030年全球与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分析以专业专利检索分析系统为工具,依据 IPC 国际专利分类表和中英文关键词确定检索方式,检索截止时间为2024年3月28日,经人工筛选、同族合并完成数据清洗与去噪,获取了2005年1月1日之后的相关专利数据。这些精准的检索策略,为后续深入分析各企业无人驾驶专利布局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特斯拉无人驾驶专利布局:聚焦核心技术与重点市场
(一)特斯拉无人驾驶专利申请趋势:阶段性波动增长
结合 IPC 分类号及关键词检索,筛选出特斯拉公司在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利共 907 件,涉及 297 项专利族,平均每族有 3 件专利。从 2005-2024 年特斯拉在全球主要国家的专利申请走势来看,该公司自 2007 年开始提出无人驾驶专利申请,2009 年以前专利数量极少,表明其早期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基础较为薄弱。2010 年起,特斯拉着手相关专利布局,此后专利申请量总体呈波动式增加。在特定战略推动下,2018 年成为专利申请顶峰,当年申请量达 159 件,2018 年后申请量逐年下降,维持在 40-90 件区间,且超过半数专利为美国专利。
(二)特斯拉无人驾驶专利全球地域排名:以美国为核心市场
作为一家美国企业,特斯拉在无人驾驶专利布局上更注重美国市场,其在美国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 330 件;其次为韩国(94 件)、欧洲专利局(80 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76 件)、中国(70 件)、日本(52 件)、捷克斯洛伐克(40 件)、捷克(23 件)、中国香港(19 件)、德国(17 件),其余国家和地区的申请量相对较少。
(三)特斯拉无人驾驶专利技术构成:集中两大技术领域
通过分析专利 IPC 分类号可知,特斯拉无人驾驶技术热点主要分布在 G 类(物理:电测试技术)和 B 类(作业;运输:动力技术)两大类别。其中,电数字数据处理的专利有 417 件,车辆及配部件的专利共 191 件,基于特定计算模型的计算机系统的专利共 132 件。从技术进展来看,特斯拉在无人驾驶领域主要有三方面动作:一是改进升级 Autopilot 系统,通过优化传感器、增加摄像头数量及升级软件,提升系统感知能力与安全性,进而改善自动驾驶技术性能;二是推进 FSD(完全自动驾驶)技术,该技术作为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已在美国加州等地开展测试,且表现出色;三是拓展自动驾驶应用场景,积极探索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货车等场景,推动无人驾驶技术商用化,以提高交通效率与安全性。
三、谷歌无人驾驶专利布局:广泛布局与技术全面性凸显
(一)谷歌无人驾驶专利申请趋势:多阶段起伏后调整
经检索筛选,谷歌公司在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利共 1518 件,涉及 358 项专利族。2005-2024 年专利申请走势显示,2010 年谷歌启动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并开展专利布局,2011 年申请量为 19 件,2013 年达到阶段性峰值 70 件,随后申请量小幅波动后持续上升,2016 年申请量攀升至 263 件,2020 年为 259 件,之后逐年持续下降。
(二)谷歌无人驾驶专利全球地域排名:全球化布局广泛
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专利全球化布局范围较广,专利分布于美国、中国、欧洲、韩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及地区。其中,美国仍是其最重要的市场和技术输出国,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 608 件;其次为中国(194 件)、欧洲专利局(189 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53 件)、日本(130 件)、韩国(118 件)、澳大利亚(54 件)、加拿大(31 件)、新加坡(28 件)、以色列(9 件)、中国香港(3 件)、印度(1 件)。
(三)谷歌无人驾驶专利技术构成:技术覆盖全面且掌握核心
分析专利 IPC 分类号发现,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专利技术分布广泛,涵盖车辆控制、环境识别、雷达和机器视觉技术、导航定位和车道控制等多个领域,拥有较为完整的专利群,掌握了无人驾驶技术中较多底层且重要的基础技术专利,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技术进展方面,谷歌主要通过持续改进旗下 Waymo 无人车,优化传感器、增加摄像头数量及升级软件,提升无人车感知能力与安全性;同时积极推进自动驾驶应用场景探索,涉及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货车等,并开展大量自动驾驶技术试验,如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昌巴等地进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试验,且性能表现优异。
四、百度无人驾驶专利布局:国内领先与全球化拓展并行
(一)百度无人驾驶专利申请趋势:后期发力且快速增长后调整
检索筛选出百度公司在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利共 2914 件。从专利申请量走势来看,百度的无人驾驶专利布局开展较晚,2013 年宣布启动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后,2014 年开始着手专利申请,当年仅 4 件。2016 年起,百度在无人驾驶领域加大研发力度,专利申请量从 2016 年的 135 件快速上升至 2019 年的 636 件,达到申请高峰,2020 年以后申请量逐年下降。
(二)百度无人驾驶专利全球地域排名:以中国为核心并拓展海外
百度公司的无人驾驶专利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日本、欧洲、韩国等国家及地区。中国作为其最重要的市场和技术输出国,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 1587 件;其次为美国(528 件)、日本(303 件)、欧洲专利局(232 件)、韩国(170 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93 件)、中国香港(1 件)。其中,美国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 2017-2020 年间,海外专利数量相对较多,已形成良好的全球化布局。
(三)百度无人驾驶专利技术构成:聚焦底层控制技术且持续研发
通过专利 IPC 分类号分析可知,百度公司的无人驾驶专利技术重点集中在 G05D 和 B60W 类别,即车辆控制领域,这属于无人驾驶技术中较底层的基础技术。而在环境识别、导航定位技术方面,百度掌握的专利相对较少,目前处于技术研发前期。在技术进展上,百度持续改进旗下 Apollo 平台,通过改进传感器、增加摄像头数量及升级软件,提升平台感知能力与安全性;同时积极探索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包括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货车等,并在中国特定区域开展无人驾驶测试,性能表现出色。
五、福特无人驾驶专利布局:重视基础技术与多场景探索
(一)福特无人驾驶专利申请趋势:早期布局且峰值后逐步调整
福特公司的无人驾驶专利申请走势显示,其从 2005 年开始展开相关专利布局,申请量呈小幅波动增加态势。2015 年申请量为 300 件,2016 年增至 573 件,2017 年达到年申请量峰值 854 件,随后申请量逐步下降,无人驾驶技术有待新的突破。
(二)福特无人驾驶专利全球地域排名:多地区分布且日本为重要市场
福特公司的无人驾驶专利全球化布局广泛,专利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中国、德国、欧洲、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及地区。其中,日本是其最重要的市场和技术输出国,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 1972 件;其次为美国(1650 件)、中国(1116 件)、德国(828 件)、欧洲专利局(485 件)、英国(357 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2 件)、法国(131 件)、墨西哥(128 件)、俄罗斯(119 件)。
(三)福特无人驾驶专利技术构成:重点突出且优势明显
分析专利 IPC 分类号可得,福特公司在无人驾驶专利技术方面重点突出,车辆子系统的联合控制专利共 3104 件,机动车、车辆信号、制动控制系统等相关专利共 1850 件,车辆及配件部件的专利共 1727 件。同时,福特拥有较多基础技术专利(涉及 60W/B60D/B60R/G05D/G08G 类别),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且在 F16H 类别专利申请量上远超其他公司,这表明福特重视新辅助驾驶或自主巡航技术的研发,旨在提升汽车的功能性和舒适度。此外,福特还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无人驾驶相关技术,进一步推动自身在该领域的发展。
六、2025年无人驾驶产业发展趋势与总结
(一)2025 年无人驾驶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摄像头图像数据、毫米波雷达数据、点云数据及大算力规划控制数据的传输要求不断提高,整车 EE 架构已从分布式逐步向域控发展,未来将基于中央计算平台向车云计算迈进,最终实现车端和云端同步实时对车载数据进行分析、运算与处理。同时,软硬件正从高度耦合向分层解耦方向转变,传统 CAN/LIN 传输也朝着车载以太网通信方向发展。在感知系统方面,激光雷达逐步渗透到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中,精准角分辨率成为热门领域,技术将向混合固态模拟与纯固态数字方向发展。而在定位与地图领域,车道级别定位和地图方案成为自动驾驶关键技术,尽管高精地图和众包地图能提供超长视距和先验数据,辅助决策和路径规划,助力复杂场景下的自动驾驶,但受成本、鲜度及法规限制,大规模全面商业化仍面临挑战,中短期内,SD Pro(或 HD Lite)地图和传感器融合方案因性价比较高,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此外,在量子芯片领域,其与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存在一定关联,量子芯片包含传统电子元件,制造过程离不开光刻机,不过量子芯片对光刻机要求与常规芯片不同,如光量子芯片对集成度和特征尺寸要求较低,对光刻机精度依赖较小。但随着量子芯片集成度逐渐提高,光刻机仍将是重要技术障碍。目前,量子芯片主要有三种技术路线,且将长期并存,超导量子芯片因与传统半导体制造工艺兼容性高而使用较多,如何使其在更宽松环境中运行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从专利申请地域分布来看,欧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争取专利权利的意识较强,国内企业和单位专利布局多局限于国内,未来国内企业可适当加强国外专利布局,以获取更大地域范围的专利优势。
(二)全篇总结
本文通过对特斯拉、谷歌、百度、福特四家世界领先企业2005-2024年无人驾驶行业专利数据的深入分析,清晰呈现了各企业在无人驾驶领域的专利申请趋势、全球地域布局及技术构成特点。特斯拉早期无人驾驶研发基础薄弱,后期逐步发力,聚焦美国市场,在电数字数据处理等技术领域优势明显;谷歌全球化布局广泛,技术覆盖全面,掌握大量底层基础专利;百度作为中国无人驾驶领域领跑者,后期研发力度大,以中国市场为核心并积极拓展海外,重点关注车辆控制技术;福特早期即开展专利布局,在车辆子系统联合控制等基础技术领域专利数量众多,且重视与其他企业合作研发。同时,结合当前技术发展态势,预判了 2025 年无人驾驶产业在架构、感知、定位地图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量子芯片领域对无人驾驶相关技术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些分析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前全球无人驾驶技术的竞争格局,更为我国相关企业和行业突破无人驾驶关键技术、优化专利布局、推动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助力我国在未来无人驾驶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