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供需与盈利趋好 明年钢铁业并购将加速

 钢铁行业作为市场竞争程度和国际化程度较为充分的行业,中长期(6个月以上)盈利能力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供需关系。但短期内钢价易受到政府控制物价上涨意愿强烈、铁矿石谈判以及钢价达到历史高位等因素影响,上涨动力受到抑制,这是2007年三季度钢铁行业盈利能力低于市场预期的深层原因之一。

    据预测,2008、2009年的中国钢铁行业供需将进一步好转,钢企将能通过上调钢价化解成本压力,全行业盈利能力仍然看好。另外,为实现2010年政府既定目标,钢铁企业在2008年并购进程将加速。

    供需形势与盈利能力趋好

    据统计,钢铁业项目建设周期通常为两年,根据2006、2007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吨钢投资、淘汰的落后产能等因素推算,预计2008、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为5.38亿吨和5.86亿吨,分别同比增长10.20%、9.04%。

    根据历史经验,粗钢表观消费量与GDP、固定资产投资通常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据此预测,2008、2009年中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分别增长11.76%和10.50%,增速高于同期产量增速1.56和1.46个百分点。

    因此,总体来看2008年中国钢铁行业供需形势趋好。

    2007年7月以来,钢价涨幅尽管远高于各类指数(CPI、PPI、原材料价格指数)涨幅,但显著低于铁矿石及焦炭价格涨幅,导致三季度钢铁企业业绩环比普遍下降,同时也引起市场对后市钢铁行业盈利能力的担忧。业内人士认为,在短期内钢价受到政府控制物价上涨意愿强烈、铁矿石谈判以及目前钢价已达到七年来最高水平等因素影响,上涨动力受到抑制。

    但钢铁作为市场竞争程度和国际化程度较为充分的行业,中长期盈利能力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供需关系。在2008年钢铁行业供需关系进一步改善的背景下,钢铁企业将能通过上调钢价转移成本压力,预计2008年全年钢铁产品均价涨幅在8%以上。同时,铁矿石价格将会有回调压力,全行业的盈利能力仍然看好。

    行业集中度和节能目标迫在眉睫

    目前,中国钢铁业国有资本独大,行业的重组在很大程度上是国企内部以及国企与民营、外资之间的重组,因此政府意志对钢铁业重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政府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我国钢铁业重组的加速是必然的。

    首先,实现钢铁业集中度目标的惟一途径是并购。

    2005年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指出,“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CR10)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

    然而两年以来,CR10几乎没有提高。假设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为..2亿吨,那么实现该年50%的CR10目标要求未来三年内排名前十位的钢企粗钢总产量在2007年的基础上年均增长21%。目前,政府的远景规划已落实到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宝钢、武钢、沙钢等相继制定了2010年粗钢产量目标,也均要求在2007年的基础上年均增长20%~35%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惟有通过企业间的并购才能实现。
    其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要求并购加速。

    中国计划在“十一五”末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10%,但2006年远未能完成年度任务,这意味着后四年的节能形势异常严峻。由于钢铁行业的能耗和环境污染总量占全社会的比重在15%以上,因此钢铁业的节能减排关系到国家节能目标的实现。

    在今年10月举行的国际钢铁行业第41届年会上,国际钢铁企业也一致认为,世界碳排放量正面临“中国挑战”,并要求中国钢铁业减少污染、降低废气排放量。

    根据钢铁研究总院提供的数据,目前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仅为10%~15%。其中,宝钢能耗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装备比较落后,能耗及排碳量均较大。

    正是在此背景下,政府制定了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业内人士认为,简单地关停落后产能并不符合中国国情,而通过大型企业对中小型企业的并购重组,来升级其装备水平和节能技术,是淘汰落后产能、改善行业节能减排现状的有效途径。

    钢企重组力度将加大

    目前,国内钢企并购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升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扩大规模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以及政府推动,并购的时点是否处于行业景气时期等其他因素已退为其次。

    对于近几年钢铁业重组步履缓慢的原因,目前市场已高度一致地归结为体制等与政府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包含税收在内的中央和地方利益分配;重组双方(包括领导人)的地位安排;主辅分离改革的成本和企业历史遗留的债务;实现并购后的资产经营管理一体化。

    在解决并购矛盾的紧迫性异常突出,并且各方将矛盾的症结集中指向政府的当前,政府可能会加大钢企重组的支持力度,以推动钢铁企业重组。

    在今年11月25日召开的钢铁业兼并重组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王晓齐表示,国资委将引导中央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市场化并购重组,其主要形式将采取股份制,而不是划拨制。据介绍,鞍钢集团和本钢集团的整合将采取股份制形式,各自的国有股权将分别由国务院国资委和辽宁省政府持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形式如果得以实施,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并购双方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加速钢企并购进程。

    中钢协秘书长罗冰生也建议政府出台措施鼓励钢企重组,具体建议主要有:协调跨省市跨地区钢企联合重组中涉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推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支持和帮助钢企解决联合重组过程中,企业原有历史包袱的处理,包括企业原有的离退休职工,大集体职工,企业办学校等;鼓励和支持在联合重组的过程中,淘汰现有企业的落后和低水平产能,通过技术改造提升重组后企业集团的工艺装备技术水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支持钢企联合重组的政策措施,给予财政支持。比如,今年来国家降低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按2006年出口量和结构计算,国家财政将增收218亿元,考虑近年国家财政连年大幅增收,有可能也有必要对推进钢企重组给予一定财政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主导下的钢铁业的重组很难实现并购后的资产经营管理一体化,导致“貌合神离”,新唐钢集团和鞍本集团便是例证。

然而,这方面暴露的问题只能说明重组后的钢铁企业面临更加艰巨的改革和发展,它同企业是否将重组、能否重组本身不是一个命题。
    行业景气无碍并购加速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从20世纪全球钢铁整合中可以看出:当行业景气度上升时,各企业盈利能力较强,被并购的意愿较小;当行业景气度下降时,部分企业可能出现经营困难,从而加速行业兼并重组进程。

    但是,自21世纪初开始的第四轮并购产生了重大变化:并购的空间扩大至全球范围内,并购的时间也处在向上的景气周期中。全球钢铁景气度在2003年和2004年向好,2005年略有下降,2006年显著回升,但全球钢铁并购数量逐年上升,并购金额仅在2005年出现负增长。上述现象表明,至少在当前几年时间里,钢铁行业的并购整合与行业景气度已不再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详见图表三)。

    业内人士认为,钢铁行业第四轮并购的最主要推动因素是资源稀缺。钢企欲通过扩大规模,寻求与上下游的对等议价能力,以缓解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2006年全球前十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CR5),钢铁行业为22%,远低于上游铁矿石行业39%、下游汽车行业47%的水平,以及竞争对手铝业40%的水平。这种议价能力的不对称,对紧张的铁矿石供需关系有极大的放大效应,而对略显紧张的钢材供需关系有稀释效应。如2003年至今全球矿粉FOB价格累计涨幅达到189%,而同期全球钢价涨幅仅为75%。

    在中国,钢铁行业CR5不仅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低于国内汽车和铝业的水平。与此同时,中国粗钢产量及其对铁矿石的消费量均位居全球第一。这表明,对中国钢铁行业而言,尽可能控制铁矿石价格涨幅,以及让下游产品接受钢价上涨的重要性,要高于其他国家钢铁行业,即中国钢铁企业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于其他国家钢铁企业。

    企业并购意愿强烈

    规模向来是衡量钢铁企业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决定了政府在水、电等费用方面的支持力度。因此,对大多数国有钢企和部分民营钢企而言,做大做强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但目前中国钢铁业达到消费饱和点已为时不远,预计在放行宝钢湛江和武钢防城港千万吨级的钢铁项目后,政府很难再批(尤其是内陆地区)新增钢铁产能,钢铁企业扩大规模的途径将仅剩下外延式扩张———兼并收购。

    业内人士认为,大型企业如宝钢、武钢、鞍钢等为巩固龙头地位,将会加快收购步伐。而中型钢企也不得不寻找新的并购对象,以避免在钢铁产业政策指导下的“大吃小”式钢铁重组。如市场一度盛传的新兴铸管和长治钢铁厂洽谈收购事宜,便是后者典型的例证。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钢铁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钢铁行业标签

宇博智业产业研究院

博智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3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