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中国外贸在结构调整中加速发展

     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商务系统的全体人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成功应对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各种挑战,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加快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商务工作形成新格局。

  在今年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回顾五年来商务工作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向前迈进、展望未来的力量源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商务系统的全体人员将抓住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商务发展道路。

  春播秋实,2万亿美元的沃土,使2008年中国外贸的丰收同样值得期待。虽然市场强烈预测,今年中国的外贸发展将因政策和外部大环境变化而减速,但却并不会进入“拐点”。这种“点刹车”,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外贸在连续6年以20%以上高增速飞转的惯性中,开始积极谋求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对超负荷运转产生的环境隐痛的化解,并且已经通过2007年的一些数字渗透出成效。

  入世后,特别是2003年中国商务部的组建,实现了内外贸管理合一,使外贸政策更加行之有效,也加速了外贸巨轮的滚动。中国5年来收获了一大堆光彩夺目的数字: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620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贸易规模世界排位第三;拖拉机、集装箱、摩托车等近百种商品产量全球第一,纺织品、玩具、家电、轻工产品已成世界日用消费市场主导产品;2007年1.5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然而,“速度”和“数字”并不是故事的全部,中国也越发重视规模与效益的并举,进口与出口的平衡。这从过去5年中国外贸发展主题的变迁中便可见一斑:从长期的“促增长”主旋律,到2006年首次提出“扩进口”,再到2007年的“减顺差”,以及2008年的“调结构”,每一次变化都显示着新时期发展的新需要和发展思路的不断演进。中国外贸更追求在调整中高效健康和谐地奔跑。
  外贸结构趋于改善进出口总额从6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仅用了2年时间,从1万亿再到2万亿美元,更是缩短为3年。入世无疑深度开发了中国的外贸发展潜能。

  入世后,中国政府按世贸规则建立了新外贸法、《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及配套部门规章的三级法律框架体系,使货物进出口管理实现了法律化和规范化。2004年7月1日外贸经营权的彻底放开,则全面激活了各种外贸能量。

  随着外贸规模的增长,中国外贸的结构也逐渐改善,主要表现为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增幅继续高于出口总额增幅,初级产品进口增幅继续高于进口总额和工业制成品进口增幅。这表明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工业国地位日益巩固。比如,机电产品全年出口额7014.5亿美元,增长27.7%,比出口总额25.7%的增幅高2个百分点。2007年1~11月,中国进口初级产品2177.9亿美元,增长27%,比进口总额增幅高6.5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口总值的25.2%。与此同时,一般贸易进出口和出口增幅在近两年均超过贸易总额、出口总额增幅,又表明中国贸易方式的改善。

  从这些不经意地“改变”中,我们逐渐品尝到了“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知识产权”等重要战略的甘甜;也更加包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两高一资”等政策调整的阵痛。事实证明,在这些围绕突破“低效增长困局”的战斗中,中国外贸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已然显效: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提高。

  中国外贸的巨大进步,是以国内产业的进步为基础的。目前,中国制成品已占到出口总量的94%,机电产品占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5年前的17.5%增加到现在的28%。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总额比重不断提升,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持续下降。中国正迅速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生产营销链条当中。
 
 繁华背后隐痛犹存

    飞奔的速度带来了快感,却无法消除固疾,也难以避免超常运转的不适反应。

  一方面,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分别占据中国外贸、特别是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以上,这是近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突出特点。尽管在短期内推动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但后果是导致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实际收获的利润非常微薄。光鲜数字的背后,实际的利润却流入西方品牌厂商、销售商手中。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愈发直接地暴露在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等因素的交织影响中。2005年的纺织品特保事件、2006年欧盟鞋反倾销事件、2007年“双反调查”的猛增以及欧美等国对我钢铁产品的集体发难,一系列牵动出口企业神经的大案要案,使中国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合理控制”的含义和意图,挥洒“血泪”向“数量扩张和低价竞争”时代告别。

  为了缓解外部压力,更是出于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2006年,中国提出要积极扩大进口;2007年,中国外贸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减顺差”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之上。一系列加征关税、降低退税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类目录等宏观政策的密集调整,加大了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调整力度,推动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些政策在减速出口的同时,加快了企业提高技术附加值、制造升级、产品差异化和品牌战略的步伐。

  结构调整避免波动宏观调控效果渐显。2007下半年以来,我国总体出口增速开始趋缓,从8月份起由过去的25%一路连续放缓至22%左右。尽管贸易顺差的绝对规模继续扩大,但增速持续降温。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也在提速。
  然而,美国次贷危机的同步袭来,似乎将所有不利出口的因素同时放大:能源资源与运输价格上升、资金供应偏紧、劳动成本增加、出口政策调整的后续影响、美国消费疲软、世界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等,让外贸企业感到“山雨欲来”。市场发出预警,如这些因素叠加聚合袭来,将极大增加中国外贸和企业发展形势的不确定性。据记者了解,目前很多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已经面临生存压力。

  对此,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今年1月17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紧急部署:“当前商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增加,今年可能是近年来矛盾最集中的时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叠加聚合,防止在国际上成为矛盾焦点。”对此,2008年我国外贸工作的重点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更加重视扩大进口。”

  这个会议释放出的一个重要信号就是:今年中国外贸调控思路将更强调“调整进出口结构”。

  很多贸易专家也建议:在外部环境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应尽量保持政策稳定性。鉴于2008年中国外贸顺差增幅会放缓,政策调整应以温和微调为主,并需参考今年上半年实际发展形势,更多倚重自身结构的调整。
    来源:国际商报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外贸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外贸行业标签

宇博智业产业研究院

博智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3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