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对四川省金融支持农民增收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今年年初,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的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文件强调“农村金融工作要从农村实际和需要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创新金融体制”。作为西部第一强县的双流,其金融支持农民增收的难点及对策何在?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一、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及金融支持的现状

  2003年,双流县金融机构围绕“三个集中”,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和投入,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加速增长。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1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6%;粮经比调整到4:6;畜牧业产值达1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8%;建成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7家;在1300多个社重组土地26万亩,涉及农民6.9万人;引进、培育规模业主1053家,规模开发经营土地6.85万亩,吸纳本地农民2.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832元,净增315元,增长8.9%,增加额和增长速度达到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点。从2003年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和来源看,工资性纯收入是双流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其增加额占全部农民纯收入增加额的49.5%,是2003年双流县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2003年,双流县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全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为60939万元,比上年增加4958万元,增长8.9%。农信社农户贷款余额为34800万元,比上年增加8400万元,增长32%,支持农户45269户。但从各金融机构的投入看(以2003年底为例),八家金融机构,仅农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对农业有信贷投入(邮政储蓄吸存余额4.6亿元,无分文贷款),且只有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进行了小额贷款。面对资金需求迅猛增长的广大农村市场,尤其是面对与农民增收休戚相关的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大批资金,信贷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二、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难点

  (一)农业的社会效益与银行经营的商业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而自身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其抗拒自然灾害、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强。就双流而言,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32元,比上年增长8.9%。但全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是4.1:1;农村城市化水平为29%,低于全省1.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近8个百分点;全县66万农村人口中,有大量农民滞留在土地上,居住在农村,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有100个发展缓慢社亟需发展资金。农业两个效益的相悖,与银行经营的商业性存在突出的矛盾,难以获得追求安全性和效益的信贷资金的青睐。支农贷款,尤其是农户小额贷款的赢利能力弱,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如100元农户小额贷款的年收益率为1.5%,而100元其他贷款的年综合收益率达3.2%。因此,不仅农信社存在不同程度的惜贷现象,吸存了全县近80%存款的各商业银行更不愿承担一定的信贷支农任务。

  (二)农村金融机构承担服务“三农”的任务与其自身实力不相称

  事实上农信社是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唯一机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其经营绩效较差,不良资产积累较高,资产实力有限,因而无力支持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农信社目前在硬件设备、业务品种和服务功能等方面尚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如全县信用社共配备外勤人员95个,平均每个外勤人员服务约5个行政村、1253户取得贷款证的农户,造成管理上力不从心。据统计,全县发放了贷款证的119085户农户中,实际发放了贷款的农户仅约1/3。可见,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支持能力不足,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

  (三)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创新滞后

  农村金融业务品种单一,贷款受到种种严格限制。据调查,双流县2004年申请扶持的10项农业产业化项目,共需银行提供资金7790万元,其中最少的为200万元,而最多的四川三龙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所要建设的5000吨鲜食水果气调保鲜库,总投资3650万元,需银行提供1750万元的资金。然而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对最大的一家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社资本总额的30%,对最大的十家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社资本金总额的150%。按照这些规定取得的贷款对龙头企业来说往往是杯水车薪。此外,贷款还受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政策取向等的制约,使农村中小企业、种养业加工大户和农业产业化资金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除此之外,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对金融服务产生了多元化的要求。如对结算、票据流通、资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农信社金融服务水平较低,落后于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满足这些服务要求。

  (四)“三农”的先天弱质性导致其缺乏争取资金的能力

  农业贷款难、农业企业上市难、种植业保险难现象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瓶颈。据调查,80%以上的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均认为难以取得信贷支持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办法落实抵押担保。对有较大资金需求的农户而言,联保贷款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由于联保责任的划分至今缺乏完善的办法制约,农户受传统观念影响,担心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普遍不愿与别人联保,致使该项旨在解决农民“贷款难”的举措在农村难以推行。此外,信用环境、农户抗御风险的能力以及所有制障碍等,也是导致“贷款难”的原因。而目前企业上市的“高门槛”使农业企业上市的愿望难以实现,农业险种的亏损也使种植、养殖业保险难现象普遍存在。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县域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理顺相互间的资金关系,形成农村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

  1、落实各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义务,按其新增贷款的一定比例(如8%)发放支农贷款,对投向龙头企业的贷款比照农信社贷款利率的办法实行一定幅度的浮动。

  2、进一步发挥农发行的政策性信贷支持作用,开办“三农”贷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信贷业务。

  3、农业银行要认真贯彻执行农总行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六项金融服务措施,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支持乡镇企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等。

  4、人民银行继续运用支农再贷款提升农信社支农后劲。

  5、建议将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以再贷款或者拆借的形式返还给信用社使用,增加农信社的融资能力。

  6、农信社要结合双流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把服务“三农”作为业务经营的第一要务,把农民增收作为业务经营的根本出发点,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业务经营的主要突破口,集聚信贷资金,结合优惠政策,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不断增加贷款投入,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实现支农社会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确立信贷重点,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1、大力支持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把已建成的15万亩枇杷、4万亩草莓、7万亩梨子、58万亩蔬菜基地和成都麻羊、生猪、云崖兔、小家禽等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

  2、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集中信贷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等对全县47家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并实施制度创新,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拉长农民增收链条,努力建设“西部农产品加工基地县”。

  3、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农村的资源配置,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4、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扶持全县46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种形式的专业化生产及流通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加大营销,推动农产品增值,充分发挥农业的规模效益。

  5、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覆盖面,逐步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三)积极创新金融支农服务

  1、及时修改和废止脱离实际或已过时的管理制度或条款,逐步合理放宽对农业和农村贷款条件及企业上市条件,引导金融部门拓宽服务范围,适度放宽贷款条件,加大对农业和农户的信贷投入。

  2、探索建立农村和农业保险产品,开发一些费率比例低、农民又急需的养殖业、种植业等方面的险种,既可使其成为农业保险新的业务增长点,又可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

  3、加快建立农村企业的上市标准和制度,积极推进农村企业上市和直接融资,解决农村企业上市难问题。

  (四)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增强主力军作用

  1、要解决农信社的政策性亏损。建议国家对农村信用社开办保值储蓄而多付的利息给予补贴,并对农村信用社历史遗留的和因承担政府行为所形成的不良资产给予剥离。

  2、在税收政策上建议适当给予一定的扶持。调整信用社的税收政策,减征或免征农业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以减轻其经营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3、地方财政应对支农贷款进行财政贴息。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支农力度,引导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加大农业信贷投入,另一方面降低农民的贷款成本。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金融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金融行业标签

宇博智业产业研究院

博智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3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