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北方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抗旱对策

  干旱是一种对经济、社会、环境带来巨大影响的自然现象。与其他灾害相比,其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对农业生产、人们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据统计,因干旱我国粮食每年平均受灾面积达2000万公顷,损失粮食占全国因灾减产粮食的50%,因此缺水干旱不仅是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方干旱基本情况

  自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了严重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有15省市出现旱情,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集中。截至2009年2月7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1.63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亿亩,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52亿亩,占全国作物受旱面积的95%,其中重旱4879万亩。在受灾的七个小麦主产省份中,河南的小麦种植面积最大,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然而,它的灾情也最为严重。全省小麦受旱面积4150多万亩,严重受旱700万亩,山丘区已有13万余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最近110多天以来,河南全省有效降水不超过15毫米,有50万亩出现麦苗枯死现象。在安徽,全省受旱面积达到2591万亩,其中严重干旱面积107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已近16亿元。在山东,2009年以来全省降水仅1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近九成,全省六成麦田受旱,面积已达3328万亩。在甘肃,重旱面积达到4.6万平方公里。在河北,40万人饮水困难,石家庄遭遇50年来少见旱情。除此之外,山西、青海、湖北等全国共15个省、市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大规模干旱。

  北方地区干旱特点及成因分析

  2008年11月下旬以来,我国冬麦区降水量明显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加之入冬以来几次强降温天气过程造成旱冻交加,对冬小麦安全越冬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呈现出几个特点:

  (一)北方地区干旱特点

  1.受旱面积大。这次旱灾范围影响面大,全国作物受旱加上三北地区干旱地面积总数达1.63亿亩,比常年多1.1亿亩。这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也是历史少见的。

  2.受旱区域集中,主产区受灾。目前全国一共有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但是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95%,非常集中。从区位看,此次旱情主要影响的是黄淮北部、长江中下游种植的冬小麦。受旱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黄淮及西北东部的北方冬麦区,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全国受旱面积的95%,其中冬小麦受旱面积占在田作物受旱面积的93%。有六个省冬小麦受旱面积达到在田作物的40%—70%,其中叶片枯黄或分蘖节受冻死苗的重旱面积达5372万亩,超过30%。

  3.秋冬连旱。冬小麦播种出苗以来,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已经三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较常年同期减少7-9成,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总体上看,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特旱区达50年一遇。北方麦区遭遇了多年罕见的秋冬连旱。目前,华北、黄淮、江淮等地普遍达到中到重度干旱,部分地区达到特重程度。

  4.受旱程度重。据粮食主产省农业部门调查,由于长时间无有效降雨,加之大风天气较多,土壤失墒严重,北方麦区大面积出现3-10厘米干土层,旱情仍在持续发展。

  5.旱冻叠加。在旱情持续发展的同时,2008年12月初以来,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温过程,尤其是2009年1月20日-25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袭击,降温幅度达8℃-12℃,局部地区达17℃-20℃,对冬小麦安全越冬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加剧了旱情影响。

  (二)受旱原因分析

  1.自然因素的影响

  (1)气象因素: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亚洲季风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季风和台风等因素影响,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年内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大,这也是易形成水灾、造成旱灾的原因之一。2008年入冬以来,降雨少,温度高。华北大部、西北大部和黄淮大部以及江淮一些地区连续无雨雪日超过80天,部分地区超过了100天。按照气象部门评价,是30年到50年一遇的少雨。去冬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华北、黄淮以及西北东部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4℃,土壤水分蒸发大,失墒快。去年12月份以来,一共出现三次大范围降温过程,特别是春节前。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8-12℃,局部达到17-20℃。由于春节后气温回升较快,持续少雨,各地冬麦区提前开始春灌,有些还增加了灌溉的次数,用水增加并集中。加上部分地区江河来水和蓄水量偏少,造成抗旱水源短缺。

  (2)水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干旱缺水的原因,特别是北方土地多,水资源少,以每亩耕地平均摊水资源量计,全国平均1800多立方米/亩,但黄河、淮河流域只有300多立方米/亩,辽河、海滦河流域更少,分别为200立方米/亩左右,不能满足农田用水的需要。由于上述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干旱特点:秦岭、淮河以北春旱突出,俗称“十年九春旱”,此时正是冬麦生长和早秋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常需采取灌溉或其他抗旱措施,以保作物对水分的需要。

  2.人为因素的作用

  (1)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削弱了水利工程的抗旱能力。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在粮食单产低、农民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导致不合理的陡坡开荒活动较为严重,草山草坡不断减少,加上开山筑路、城乡建设、无序堆放废渣废料等因素,加速了水土流失,流走表层肥土,土层减薄,降低了土壤潜在的抗旱能力。同时,流失的泥沙不断淤积水库、堰塘、渠道,减少了水库池塘的蓄水量,降低了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

  (2)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生活需求的增加,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调整和产量的提高,使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紧张,干旱问题更趋严重。例如以往种一季作物的不少地方,改为一年种两季。尤其是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需水量相应增加。1949年全国平均每亩耕地粮食产量只有86公斤,2008年亩产已达330公斤,若按每生产1公斤粮食所需水量核算,现每亩耕地作物所需水量比解放初期增加好几倍。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几十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还是有增无减的原因之—。

  (3)资金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干旱需要增加农田水利设施来解决,资金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或是没渠,或是渠道废弃;或是没井,或是机井坍塌;要不就是有井没电,抗旱救灾只能靠肩挑手提。2008年4月,财政部农业司赵鸣骥司长披露,我国现有灌溉面积9.28亿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为8.68亿亩,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6%。近年来,国家水利投资往往更偏重于投向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而对农民真正影响最大也最起作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取消,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工日每年大约减少45亿个,相当于每年减少900亿元的投入。原本主要依靠农民筹资投劳开展的农田水利建设活动受到较大影响。还有不少地方一直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吃老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北方地区抗旱效果。

  北方地区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1、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此次旱情对我国全年的小麦生产或有重大的影响。根据以往经验,受旱严重地区小麦收成通常会下降两成,因此,按目前受灾的程度估算,受旱区减产幅度可能在13%左右,即使进一步恶化,损失也应该会控制在20%以内。

  本次遭遇旱灾比较严重的地区基本上和中国冬小麦主要产区重合,所以,在多大程度上完成抗旱保苗将直接影响中国2009年的粮食生产。这次遭遇旱灾比较严重省份中,河南、山东、河北的冬小麦产量位居全国冬小麦产量的前三名,三省冬小麦的产量占据全国的一半以上,而且,与其他粮食品种不同,小麦是口粮,所以,这次旱情对今年中国夏粮丰收乃至国家粮食安全都影响重大。

  2.对全国小麦供给的影响。据统计,旱灾区的单产平均每下降10%,产量会下降490万吨,库存消费比下降4.5%。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自身的水利资源并不贫乏,尤其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在各相关地区和各级农业部门已经开始以抗旱为中心的紧急动员的情况下,旱灾的影响程度会有所遏制。而且由于我国有较高的小麦库存,在国家增加小麦投放力度的情况下,或增加一部分进口,2009年国内的小麦供给不会出现短缺。加上我国玉米、水稻也有较高的库存,库存消费比分别为26.4%、37.3%,分别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和18.8个百分点,因此,干旱对2009年全国粮食供给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作用有限。

  3.对粮食价格的影响。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第五年丰收,2008年全国粮食产量接近1998年历史最高水平,高达51200万吨。平均到每一个人,粗略估计至少也有380公斤。而事实是每一个人一年消耗粮食只需要370公斤。有些专家预测,“在供求关系上,2009年全国粮食在不大量出口的情况下是过剩的。所以基本可以断定2009年小麦价格难以大幅上涨。”但是,受大旱影响,目前部分地区粮食价格上涨。2009年2月8日,山东淄博、辽宁铁岭、甘肃兰州和吉林长春的粳米,江苏连云港、吉林长春和山西临汾标准粉价格均上涨,涨幅在3%~21%之间。受减产预期的影响,来自北京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的信息也显示,面粉行情在节后每公斤的涨幅为1~2块钱。

  4、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此次旱灾对灾区农民的生活会造成一定影响,灾区农民的增收会更加困难,尤其在目前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情况下。2009年2月9日,国内一些农业咨询机构发布报告,历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在3.1~3.3亿亩之间,此次受灾面积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大致为42%,严重受灾面积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大致为18%。小麦产量在我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约占20%,而冬小麦在小麦总产量中的占比约为85%~90%。我们预测,旱情将令冬小麦减产5.8%左右,减产590万吨左右。若按现有的小麦价格计算,农民将会少收入158亿元左右。

  加强北方地区抗旱的对策

  (一)提高抗旱思想认识,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要大力宣传当前农业生产旱灾的普遍性、多发性、持续性,提高对长期抗旱的认识,本着自力更生、民办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采取多渠道筹集人畜饮水工程资金,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该政府管、政府办的,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履行职责,加强对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该让农民群众办的,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组织、引导工作,帮助农民兴办自己的事业。

  (二)提高雨水利用率,解决硬缺口。

  根据水利部收集的相关数据,华北地区的雨水利用率不到15%,85%的雨水都随着河流流失了。解决华北地区旱情燃眉之急的应急办法,一是通过人工降雨;二是通过增加钻井取水力度,然后在雨季时积极回补地下水。但华北地区缺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的方式。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来讲,利用雨水来解决缺水问题都是可行的。技术原理是在雨季收集雨水回补地下水,然后在旱季抽取使用。

  (三)兴修水利工程设施,发展节水型农业。

  以发展灌区为重点,搞好现有灌区维修、配套工程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新的大、中型灌区,充分利用地表水,适地、适度发展适应气候的新型农作物。要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成功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因地制宜推行保护性耕作,抵御干旱,保护和恢复地力。

  搞好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提高雨水利用率。要继续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山丘区涵养水源的能力,要利用沟河兴建临时性、永久性、活动性蓄水工程(水窖或山塘),蓄水拦土,实现窖水节灌技术。加快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改善现有生态环境,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旱能力。

  发展节水灌溉,加快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改变现有漫灌和串灌以及土渠等落后方式,提高灌溉效益,要全面推广渠道防渗,在丘陵山区依据地形条件发展大田自压喷灌。实现农业全面节水,要坚持工程、管理和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发挥综合技术优势,推动节水事业的发展。

  (四)根据干旱规律,安排合理的农业结构,采取科学的灌溉方法。

  在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半干旱年降水量少于500毫米的地区,要种草种树以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在黄淮海地区,常发生春旱和初夏旱,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应以种植秋收作物为主,夏收作物为辅;在伏旱高发区,应调整播种日期,使作物对水分的敏感期躲过伏旱,以减轻旱害。在农业生产的安排上,应根据干旱发生的情况,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尽可能减轻危害。在易旱地区,要通过耕作、育种、栽培、施肥,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等措施,不断提高旱作农业的抗旱减灾能力。选择有一定抗旱能力的品种,在不易灌溉的丘陵、台地,可改种经济林果,减少作物的需水量。在耕作技术方面,要提倡深耕细作,平整土地,采取耕作保墒或覆盖保墒的方法来抑制过量的蒸发、蒸腾。在灌溉方面,应推广科学的灌溉方法。采用喷灌、滴灌先进灌溉方式。

  (五)加强抗旱减灾工作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防旱抗旱服务体系。

  要加快全国抗旱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及时掌握旱情,预报旱情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指挥提供信息和参谋。建立完善的防旱抗旱服务体系是提供优质抗旱服务的物质基础。一是增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及时维修各种抗旱设备,保证抗旱急需。无水源条件的地方,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水土保持,旱作农业的深翻,松土保墒,农膜覆盖,耐旱作物及抗旱科技的推广等抗旱服务。二是强化服务网络,壮大服务规模。要逐步形成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主体,乡、村抗旱服务组织为基础,横向联合,纵向指导。延伸扩大社会化抗旱服务网络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优质高效服务的农业社会化队伍。同时开展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不断进行节水灌溉新技术,雨水集流新技术,旱作农业技术,墒情测报技术及各种抗旱设备经销,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抗旱过程中的难题。三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加强对重要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的监测预报,为政府决策指挥提供信息和参谋。(作者单位: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粮食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粮食行业标签

宇博智业产业研究院

博智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3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