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词条报告

  1. 2023-04-14 23:20:35上传人:Lo**失爱
  2. Aa
    分享到:

  • 膜、氟代碳酸乙烯酯( FE C )等电解质与添加剂列入鼓励类产业范畴。 2020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 20% 。 2021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在 2020
  • 年 的基础上退坡 30% ,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同年《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2021 年本)》对正极材料的比容量
  • 性能指标参数进行了详细说明,利于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促进锂离子电池行业健康发展。
  • 行 业影响 /
  • 阶段特征: 在此期间,侧重磷酸铁锂电池业务的企业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同时由于对于电池能量密度的过度追求而出现较多电池事故,进而电池的安全
  • 性能逐渐引起行业重视。电池企业陆续推出电池结构优化方案,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爆款车型进入市场。在补贴退坡的背景下,整车企业的
  • 控本需求强烈,磷酸铁锂电池相较于三元电池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在中低端车型中渗透率快速提升,同时特斯拉、小鹏等车企推出配套磷
  • 酸铁锂电池的中高端车型。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分别推出 CTP 、刀片电池及 JT M 技术,从提升系统空间利用率的角落提升整体的能
  • 量密度,缓解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劣势。安全性能、循环性能及成本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磷酸铁锂未来渗透率将进一步上行。
  • 锂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分析 5
  • 锂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上游为大宗化学制品, 生产正极材料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硫酸镍、硫酸锰、硫酸钴、金属镍、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
  • 主要辅料包括烧碱、氨水、硫酸等,这些原辅材料为大宗化学制品,整体市场供应较为充足,但近两年来硫酸盐(硫酸镍、硫酸钴和硫酸锰)和锂盐(碳
  • 酸锂和氢氧化锂)的需求大幅增长,价格浮动较大。上游代表性参与企业有格林美、天齐锂业、雅化集团等。 产业链中游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企
  • 业, 近年来正极材料出货规模持续增长,竞争格局尚未形成寡头垄断。中游代表性参与企业有容百科技、巴莫科技、当升科技等。 产业链下游为锂离子电
  • 池生产厂商, 目前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呈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国际巨头企业有松下电器、三星 SDI 和 LG 化学,国内第一梯队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从
  • 发展趋势看,锂离子电池未来在消费、动力与储能领域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攀升。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上游原辅材料链路较为复杂,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增长,应用于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锂盐产品逐渐呈现供不应求态
  • 势,价格大幅攀升,头部企业如天齐锂业 2021 年锂化合物及衍生品毛利率高达 61.9 % ,议价权较强。 长期来看,锂盐价格取决于矿端产能释放情况,而拥
  • 有自主可控锂资源的企业有望持续享受红利,锂盐的供给与价格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平均销售毛利率较低,光华科技
  • 2021 年锂电池材料毛利率为 11.1 % ,头部企业如容百科技 2021 年正极材料毛利率也仅为 15.5 % ,企业议价权较弱。 下游为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 在新能
  • 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物联网智能终端更新迭代加速的驱动下,锂离子电池在动力、储能与消费领域的应用增长空间巨大,其高速扩
  • 张的市场需求将成为刺激上游、中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 锂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规模 6
  • 中 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 2022 年总出货量达 192.9 万吨, 2027 年总出货量有望达 1,2 00 万吨以上, 2022-2 027 年出货量年均复
  • 合增长率达 45.9 % 。目前形成规模化商业应用的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磷酸铁锂、三元材料、钴酸锂和锰酸锂。
  •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主要受下游动力锂离子电池与储能锂离子电池需求扩张驱动。 2020 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逐步退坡,车企直面成本压力,具
  • 备显著成本优势的磷酸铁锂在动力电池领域渗透率有所提升。在储能电池领域,磷酸铁锂材料具有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的特点,因此成为储能锂离子电
  • 池正极材料的应用主流, 2019 年渗透率高达 95.5 %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 (2 022 年版 )( 征求意见稿 ) 》提出:中大型电
  • 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等。 预计磷酸铁锂在储能电池领域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延续。
  • 三元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满足新能源汽车高能量密度、高续驶里程要求,持续向高镍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减低,
  • 三元材料的高成本与低安全性能劣势被放大,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渗透率呈阶段性的下降。 2019 年以来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基本保持在 160W h/k g 以上,能
  • 量密度提升已接近天花板,而三元材料能量密度呈波动式发展,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长期来看,三元材料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整体呈上升趋势。
  • 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出货量主要受消费类 3C 产品需求驱动。 2022 年钴酸锂正极材料出货量为 7.8 万吨,同比下降 26.4 % ,是由于手机数码产品需求增速逐渐
  • 陷入瓶颈,市场进入存量期,增量动力不足,钴酸锂正极材料生产减量,以应对较弱的市场需求。 未来 5G 技术的推广以及物联网新应用的层出不穷,有望
  • 继续带动钴酸锂需求增长。
  • 锰酸锂电池因其高安全性和低成本优势在小动力、低端数码产品和微型电动汽车中具备清晰的应用场景,且锰酸锂掺杂三元材料等其他材料的混合使用仍
  • 将是企业采用的技术路线之一。 由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扩张导致的上游锂盐等原材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锰酸锂正极材料的下游应用场景对价格
  • 较为敏感, 2022 年出货量为 6.9 万吨,同比下降 37.3 % 。 长期来看锰酸锂的市场需求仍存在较大增长可能性。
  • 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规模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 =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 + 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 + 锰酸锂正极材料出货量 + 钴酸锂正极材料出货量
  •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 = 中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 *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渗透率 * 单位功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用量 + 中国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 * 磷酸铁锂
  • 储能电池渗透率 * 单位功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用量
  • 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 = 中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 * 三元动力电池渗透率 * 单位功率三元正极材料用量
  • 惠强新材招股说明书,动力电池产业联盟,中国电池研究院,德方纳米
  • 锂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政策梳理 7
  • 政 策名称: 《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颁布主体: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生效日期: 2017-0 2
  • 影 响: 8 政策性质: 指导性政策
  • 政策内容: 提出 “ 关键材料及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到 2020 年,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及零部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上游产业链实现均衡协调
  • 发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骨干企业 ” 的发展目标。
  • 政策解读: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协同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
  • 政策名称: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9 年本)》 颁布主体: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效日期: 2019-0 9 影 响: 8 政策性质: 指导性政策
  • 政策内容: 将锂离子电池用三元和多元、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和硅碳等负极材料、单层与三层复合锂离子电池隔膜、氟代碳酸乙烯酯
  • (FE C )等电解质与添加剂列入鼓励类产业范畴。
  • 政策解读: 助力推动锂离子电池核心组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提升科学性、规范化水平。
  • 政策名称: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 年 -2 035 年)》 颁布主体: 国务院 生效日期: 2020-1 1 影 响: 9 政策性质: 指导性政策
  • 政策内容: 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
  • 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 政策解读: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支持各类主体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 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形成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 政策名称: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颁布主体: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 生效日期: 2021-0 7 影 响: 8
  • 政策性质: 指导性政策
  • 政策内容: 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实现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
  • 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加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开展储氢、储热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
  • 研究和示范应用。
  • 政策解读: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储能发展各项工作,完善优化储能项目管理程序,推动储能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有效促进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
  • 规模化应用,壮大产业体系。
  • 政策名称: 《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2021 年本)》 颁布主体: 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效日期: 2021-1 2 影 响: 7 政策性质: 规范类政策
  • 政策内容: 明确了锂离子电池行业内的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企业的产业布局和项目设立、工艺技术和质量管理、产品性能、安全
  • 和管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规范条件,其中对正极材料的比容量性能指标参数进行了详细说明。
  • 政策解读: 利于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技术创新,促进锂离子电池行业健康发展。
  • 政策名称: 《“ 十四五 ” 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颁布主体: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 生效日期: 2022-0 1 影 响: 9
  • 政策性质: 指导性政策
  • 政策内容: 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关键核心技
  • 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集中攻关超导、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高
  • 能量密度储能技术。
  • 政策解读: 积极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采用 “ 揭榜挂帅 ” 机制开展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加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产学研用各
  • 环节有机融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新型储能领域创新能力。
  • 锂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竞争格局 8
  • 中 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整体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2021 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 109.4 万吨,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占比 41.6 % ,三元正极材
  • 料占比 38.6 % ,二者是正极材料的主流产品。 目前磷酸铁锂市场集中度较高, 2021 年湖南裕能占据 25.0 % 市场份额,德方纳米占据 20.2 % 市场份额,二者出
  • 货量与产能在正极材料制造厂商中遥遥领先,与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锂离子电池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在磷酸铁锂市场中的占比合计约 50% 。 三
  • 元材料市场集中度较低,暂未形成绝对的龙头企业,仍维持多强并列状态, 借助于多年技术研发和生产实践积累形成的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优势,容百科
  • 技、厦钨新能、长远锂科、巴斯夫杉杉在三元材料领域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产能与出货量都较为可观。
  • 由于各企业布局的业务侧重点各有差异,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竞争程度较为温和。 湖南裕能在磷酸铁锂领域具备深厚技术储备,三元材料尚处
  • 于前期业务培育期,销量相对较小。容百科技、当升科技专注三元材料核心技术攻坚与产能扩建,长远锂科早期从事钴酸锂正极材料生产, 2011 年开始进
  • 入三元材料领域。磷酸铁锂与三元材料的技术路线之争尚未尘埃落定,未来有望长期并存发展,业务布局的差异致使正极材料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不高。
  • 下游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一度导致正极材料企业供给不足, 振华新材 2021 年二至四季度的产能利用率已达 96.6 2% ,无法满足下游锂离子电池
  • 快速增长的订单,因此具有先进产能的企业,例如年产能 12 万吨的容百科技、年产能 15.5 万吨的德方纳米、年产能 11.1 万吨的湖南裕能,在行业中具有承
  • 接订单的先发优势。正极材料企业也积极筹备上市融资,不断推进产线铺设,争夺更多市场份额。
  • 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毛利率仅在 10% 左右,对新进入者的吸引力较低,且未来行业主要在高端市场竞争,客户渠道、工艺技术、行业人才壁垒较
  • 高, 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小,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长期来看,下游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的增长将有力促动正极材料企业的加速出清,掌握前沿技术与先进产
  • 能的企业市场份额将持续扩张, 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 X轴 名称: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年产能 单 位: 万吨
  • Y轴 名称: 企业 2021 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 单 位: 万吨
  • α轴 名称: 企业科技创新总含量 单 位: T
  • 横坐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年产能;纵坐标:企业 2021 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气泡大小:企业科技创新总含量
  • 上市公司速览
  • 锂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代表企业分析 9
  • 宁 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88005 】
  • 企业状态 : 存续
  • 注册资本 : 45088.3 265 万人民币
  • 企业总部 : 宁波市
  • 行业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法人 : 白厚善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91330281316800928L
  • 企 业类型 : 股份有限公司 ( 中外合资、上市 )
  • 成立时间 : 2014-0 9-1 8
  • 经 营范围 : 锂电池材料、锂电池及配件的研发、制造、加工;动力电池的研发及制造;自营和代理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但国家限定经营或禁止进出口
  • 的货物和技术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股票类型 : 科创板
  • 品牌名称 :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数据分析
  •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竞争优势
  • 公司在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制造领域,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探索、形成及掌握了多项国际领先、工艺成熟的关键核心技术,并
  • 具有权属清晰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所开发的高镍、超高镍多晶和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配套用于国内外多家知名、领先
  • 动力电池厂商的前沿产品中。公司自设立以来连续攻克了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领域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陆续推出了 NCM 523 、 NCM 62
  • 2、 多代高镍 NCM 811 、 NCA 、 NCM A 等高端材料产品,配合国内多家电池厂商客户开发出多款高能量密度的新型动力电池。为巩固和提高在
  • 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竞争优势,公司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重视基础研发,深化产品布局。在工程设计方面,经过多年的工程技术积累,打
  • 造了以高效高品质制造和优化成本控制为核心竞争力的制造壁垒。 2021 年,公司新建产能 8 万吨,单万吨建设周期平均为 8 个月,单万吨投资
  • 成本也在逐步下降。目前公司陆续落地可兼容的高镍产能的产线,新一代产线单线产出比上一代单线产出提升 30% 以上,未来还将继续落地
  • 单线月产出更大的产线。公司在掌握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一体化核心技术的同时,在废旧锂电池材料回收再利用业务领域进行积极布
  • 局,形成了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的完整闭环与竞争优势,积极推动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
  • 容百科技 2021 年年度报告
  •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00073 】
  • 企业状态 : 存续
  • 注册资本 : 50650.0 774 万人民币
  • 企业总部 : 市辖区
  • 行业 : 零售业
  • 法人 : 陈彦彬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91110000633774479A
  • 企 业类型 : 其他股份有限公司 ( 上市 )
  • 成立时间 : 1998-0 6-0 3
  • 经 营范围 : 生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子粉体材料和新型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其他新材料;研究开发、销售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子粉体材料
  • 和新型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其他新材料、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服务;租赁模切机械设备;组装计
  • 算机软、硬件及自动化产品机;货物进出口(涉及配额许可证、国营贸易、专项规定管理的商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市场主体依法
  • 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
  • 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股票类型 : A股
  • 品 牌名称 :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数据分析
  •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竞争优势
  •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作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高端研发团队,打造了以 “ 三院一
  • 部两中心 ” 为主体,集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测试评价、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截至 2021 年末,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
  • 193 项(其中有效专利 150 项),主持或参与制订多个行业相关标准,始终在行业内保持着技术领先地位,被誉为国内锂电行业的技术引领
  • 者。公司积极开拓全球客户渠道,目前全球前十大锂电巨头均是公司客户,涵盖中国、日本、韩国、欧美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覆盖
  • 全球主要的终端市场。公司自上市后即逐步开展江苏当升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建设,该基地作为全自动锂电正极材料生产线,主要定位于
  • 生产高端车用动力锂电正极材料,其工艺装备水平、自动化程度及安全环保能力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目前,江苏当升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
  • 地已形成万吨以上动力正极材料的生产能力。依托国际一流的生产基地,公司高端产品的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充分满足国内外客户对产品品
  • 质和生产工艺的高标准要求,成为在国内首批实现车用高镍多元材料及固态锂电正极材料的批量生产并配套适用于多款国内外著名品牌新能
  • 源汽车的正极材料企业,打通了国际高端客户供应链。公司常州当升一期工程 2 万吨产能建成后快速达产。
  • 当升科技 2021 年年度报告
  • 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 688779 】
  • 企业状态 : 存续
  • 注册资本 : 192920.6 272 万人民币
  • 企业总部 : 长沙市
  • 行业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法人 : 胡柳泉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91430000738978531U
  • 企 业类型 : 其他股份有限公司 ( 上市 )
  • 成立时间 : 2002-0 6-1 8
  • 经 营范围 : 研究、生产、销售二次电池材料及其它高效电池材料,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自营和代理二次电池材料,其它高效电池材料及技术的进出口
  • 业务。 (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 股票类型 : 科创板
  • 品牌名称 : 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
  • :
  • 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数据分析
  • 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竞争优势
  • 公司自成立之初便从事高效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与生产,早期从事钴酸锂正极材料生产, 2011 年进入三元正极材料领域,是国内最早从事三
  • 元正极材料相关研发、生产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具备三元正极材料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公司紧密把握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发
  • 展的巨大市场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优秀的产品质量赢得了一流的客户渠道,目前已经成功进入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欣
  • 旺达等主流锂电池生产企业的供应商体系。与各大电池厂商长期深度的业务合作,保证了公司正极材料出货量的稳定增长。公司连续三年获
  • 得宁德时代 “ 优秀供应商 ” 称号,并且是 2019 年唯一获得该荣誉的三元正极材料供应商;公司相继获得亿纬锂能 “2 018 年度战略合作伙伴 ” 、 “2 0
  • 19 年度战略合作供应商 ” ,且为亿纬锂能三元正极材料最大供应商。此外, 2021 年,公司获得宁德时代 “ 安全生产先进奖 ” ,松下能源(无锡)
  • 有限公司 “ 优秀供应商 ” ,蜂巢能源 “ 最佳技术合作奖 ” 等等。 2021 年,公司和下属子公司金驰材料均获评长沙市技术创新中心,公司研发团队获
  • 评“ 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 ” ,公司获评 “ 湖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倍增标杆企业 ” 。公司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并顺利引进 2 名博士进站。
  • 全年新申请专利 45 项,其中发明专利 41 项,实用新型专利 4 项;新获授权专利 41 项,其中发明专利 35 项,实用新型专利 6 项。新参与起草标准
  • 发布实施 8 项,其中牵头起草的《 YS 镍钴铝锆复合氢氧化物》获得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技术标准优秀奖 ” 二等奖。
  • 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年年度报告
  • 类型名称 类型说明
  • 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材料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属于正交晶系橄榄石结构,主要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使用。磷酸
  • 铁锂材料的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同时具备安全性好、热稳定性强、循环寿命长等诸多优势,缺陷
  • 是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低温性能差,适用于新能源纯电动商用车和储能领域。
  • 三元材料 三元材料是一种多元金属复合氧化物,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指代以镍盐、钴盐、锰盐或镍盐、钴
  • 盐、铝盐为原料制成的三元复合正极材料,包括镍钴锰酸锂与镍钴铝酸锂。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好,
  • 缺陷是安全性相对较低,循环寿命短且成本较高,目前主要用于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并在消
  • 费电子领域替代了部分钴酸锂的市场。
  • 钴酸锂 钴酸锂又称锂钴氧、锂钴复合氧化物,是一种层状结构的金属氧化物,是目前中小型锂离子电池领域中
  • 应用最广泛的正极材料,技术成熟,生产工艺简单,且能量密度高,缺陷是成本较高,安全性能低,并
  • 对环境有污染。
  • 锰酸锂 锰酸锂是一种无机化合物,通常为尖晶石相,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无污染、安全性好等优点,但其
  • 较差的储存性能、循环性能、电化学稳定性及低能量密度却大大限制了其产业化,主要应用于对能量密
  • 度要求相对不高的锂离子电池,例如一些低端 3C 数码产品及电动两轮车、共享电动车等微型电动车。
  • 客户渠道
  • 壁垒高
  • 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商对供应商粘性较强,正极材料客户渠道壁垒较高。
  • 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商对供应商在多个方面实行严格的认证机制,包括技术能力、物流能力、质量管理、财务稳定性、环保能力等方面,检
  • 验期长且严格,通常送样到量产耗时数年时间。新企业要想进入这一领域,也必须经过长期的市场开拓和认证过程。一旦形成稳定的合
  • 作,客户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目前国内锂离子电池行业愈发集中,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商对合作供应商粘性较强,进而提高了锂离子电池
  • 正极材料行业壁垒。
  • 工艺技术
  • 壁垒高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工艺技术壁垒较高。
  • 持续研发能力、工艺技术复杂、控制成本能力均是进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壁垒,此外还有周期长、生产规模化等其他限制因素存
  • 在,使得在原材料配置、辅材应用、生产线布局及工艺设置等一系列工序上,企业都需要经验、技术和时间的积累。目前国内锂离子电池
  • 正极材料各大主流厂商已基本形成了自身的工艺技术体系。近年来,三元正极材料不断往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循环次数方向发展,
  • 工艺技术壁垒也逐渐提高。
  • 人才壁垒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人才壁垒较高。
  • 新进入企业在研发生产人才储备方面追赶难度较大,科创型企业想要获取股权投资资金还需一支有技术经验的团队做背资。此外,锂离子
  • 电池正极材料企业还需要深谙市场的采购、销售团队,采购、销售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行业内领先企
  • 业具备更高的知名度与更加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培育人才的能力较强。行业大部分尖端人才集中在领先企业,新
  • 进入企业很难形成人才吸引力与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行业内先发企业和新进入企业之间的人才差距将不断扩大,形成显著的人才
  • 壁垒。
  • 上游环节 上游分析 上游参与方
  • 大宗化学制品 正极材料的产业链上游为大宗化学制品。 生产正
  • 极材料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硫酸镍、硫酸锰、硫酸
  • 钴、金属镍、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
  • 主要辅料包括烧碱、氨水、硫酸等, 这些原辅材
  • 料为大宗化学制品,整体来看市场供应较为充
  • 足。值得关注的是,以上化学制品中硫酸盐(硫
  • 酸镍、硫酸钴和硫酸锰)和锂盐(碳酸锂和氢氧
  • 化锂)的价格过去浮动较大。 在新能源汽车产销
  • 高速增长背景下,上游锂盐产品量价齐升,相关
  • 企业业绩大幅增长, 近两年来,以碳酸锂为代表
  • 的锂盐产品逐渐呈现供不应求态势,价格大幅攀
  • 升 ,电池级碳酸锂在 2022 年一度涨至近 60 万元 /
  • 吨,较 2021 年初涨幅超 10 倍。不过, 2023 年初
  •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有所下行,较前期高点已下跌
  • 近20% 。短期来看锂盐供给仍然偏紧,仍会维持
  • 高位,整体呈缓跌格局;长期来看,锂盐价格取
  • 决于矿端产能释放情况,而拥有自主可控锂资源
  • 的企业有望持续享受红利。硫酸作为全球产量最
  • 大的工业化学品之一,预计 2020-2 035 年化工行
  • 业对硫酸的需求将以年均 2.9 % 速度持续增长。
  • 硫酸主要用于生产磷酸盐和硫酸盐, 2020 年全
  • 球硫酸消费总计约 2.6 9 亿吨, 2021 年全球硫酸需
  • 求激增至 3.1 3 亿吨,其中化工行业硫酸消费量增
  • 长至约 1.2 5 亿吨,占总需求的 39% 。 全球脱碳运
  • 动刺激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对镍和钴等电池金属的
  • 需求,从而推动对浸出用途硫酸的需求增长。 工
  • 业及化学部门使用约 3,6 00 万吨硫酸进行金属浸
  • 出,约占该板块硫酸需求的 29% 。上游供应商包
  • 括格林美、必和必拓( BH P ,澳大利亚)、丸
  • 红( Maru beni ,日本)、天齐锂业等,其中格
  • 林美主要销售硫酸钴、硫酸镍等硫酸盐,必和必
  • 拓主要销售金属镍粉,天齐锂业主要销售锂盐如
  • 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主要能源
  • 为电力,由当地供电部门直接供应。
  •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 、 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 、
  • 四川雅化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苏州天华超净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
  • 、 盛新锂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铜陵有色金属集
  • 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 必和
  • 必拓矿业(上海)有限公司 、 丸红(上海)有限
  • 公司
  • 中游环节 中游分析 中游参与方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产业链的中游由正极材料制造企业构
  • 成。 目前行业中的主要玩家包括:当升科技、长
  • 远锂科、振华新材料、厦门钨业旗下的厦钨新
  • 能、杉杉能源、容百科技等。 从出货规模看, 中
  • 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整体呈稳步上升趋
  • 势, 2022 年总出货量达 192.9 万吨, 2027 年总出
  • 货量有望达 1,2 00 万吨以上, 2022-2 027 年出货量
  •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45.9 % 。 值得注意的是, 行业
  • 主要玩家中部分企业有央企背景,例如当升科技
  • 为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长远
  • 锂科为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振华
  • 新材料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
  • 企业。 从竞争格局看, 目前正极材料行业尚未形
  • 成寡头垄断局面,以上六个玩家所占市场份额相
  • 差不大。
  •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巴莫科
  • 技有限责任公司 、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
  • 司 、 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 、 贵州振华新材
  • 料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
  • 公司 、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巴斯
  • 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
  • 份有限公司 、 湖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股份有限
  • 公司 、 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江门市科恒
  • 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 、 国
  • 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
  • 限公司
  • 下游环节 下游分析 下游参与方
  •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产业链的下游为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商。
  • 目前锂离子电池行业知名企业包括:宁德时代、
  • 比亚迪、孚能科技、新能源科技、松下电器、三
  • 星SDI 、 LG 化学、天津力神、比克动力、远景集
  • 团等。 从出货规模看, 目前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
  • 呈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国际巨头企业为松下
  • 电器、三星 SDI 和 LG 化学,国内第一梯队为宁德
  • 时代和比亚迪,第二梯队为孚能科技、天津力
  • 神、比克动力、远景集团等。 2022 年,中国动
  • 力锂离子电池累计产量 545.9 G W h ,累计同比增
  • 长148.5 % 。其中三元锂离子电池累计产量 212.5
  • G W h ,占总产量 38.9 % ,累计同比增长 126
  • 4%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累计产量 332.4 G W h ,占
  • 总产量 60.9 % ,累计同比增长 165.1 % 。 从发展趋
  • 势看, 锂离子电池未来在消费、动力与储能领域
  • 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攀升。在消费领域,随着 5G
  • 技 术的商用化加快,物联网产业链发展迅速, 2
  • 019 年底活跃的物联网设备数量为 76 亿个,至 20
  • 30 年将增长到 241 亿个,锂离子电池作为万物互
  • 联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在智能表计、智能安防、
  • 智能交通、智能穿戴、移动终端等消费和工业领
  • 域得到广泛应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在动力领
  • 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 - 2035
  • 年 )》提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
  • 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 左右,将有力促进
  • 锂离子电池的装车规模扩张。在储能领域,全球
  • 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装机规模逐年上涨,占全球
  • 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比重不断扩大,锂离子电池储
  • 能市场需求量大,截至 2021 年,中国储能锂离
  • 子电池装机规模达 5.2 G W ,在中国已投运的电力
  • 储能项目装机结构中占比 11.2 % 。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比亚迪股份
  • 有限公司 、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中航锂
  • 电(洛阳)有限公司 、 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力神电池
  • 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
  • 远景能源有限公司 、 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 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股票代码 上市公司 总市值 营收规模 同比增长 (% ) 毛 利率 (% )
  • 688005 宁 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6,8 28.8 3 万元 270.7 5 13.5 9
  • 300073 北 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 384,2 28.1 0 万元 204.0 0 17.4 1
  • 688779 湖 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 763,3 32.0 7 万元 167.9 3 17.2 7
  • 财 务指标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 销 售现金流 / 营业
  • 收入
  • 资 产负债率 (% ) 69.9 19 29.5 47 26.5 484 26.1 843 26.8 072 63.0 44
  • 营 业总收入同比增
  • 长(% )
  • 112.2 39 61.8 788 37.7 61 -9 .4 306 170.3 61
  • 归 属净利润同比增
  • 长(% )
  • 583.9 224 -5 8.9 381 143.7 343
  • 应 收账款周转天数
  • (天 )
  • 流 动比率 1.1 26 2.7 58 2.7 77 2.7 789 2.8 107 1.1 02
  • 每 股经营现金流
  • (元 )
  • 1 .3 6 0.2 65 1.5 97 -0 .4 28
  • 毛 利率 (% ) 12.0 995 14.8 094 16.6 196 14.0 009 12.1 762
  • 流 动负债 / 总负债
  • (% )
  • 速 动比率 0.9 16 2.1 49 1.9 981 2.2 947 2.2 316 0.9 03
  • 摊 薄总资产收益率
  • (% )
  • 营 业总收入滚动环
  • 比增长 (% )
  • 31.8 975 -4 .9 956 30.0 316
  • 扣 非净利润滚动环
  • 比增长 (% )
  • 50.2 4 -3 10.4 634 72.3 821
  • 加 权净资产收益率
  • (% )
  • 经 营现金流 / 营业
  • 收入
  • 1 .3 6 0.2 65 1.5 97 -0 .4 28
  • 基 本每股收益 ( 元 ) 0.5 6 0.2 1 0.4 8 2.0 6
  • 净 利率 (% ) 0.6 28 1.4 495 6.9 369 2.0 628 5.5 155 8.8 531
  • 总 资产周转率 ( 次 ) 1.2 59 0.9 429 0.8 286 0.6 332 0.9 85
  • 归 属净利润滚动环
  • 比增长 (% )
  • 39.1 931 -2 61.8 573 68.2 174
  • 存 货周转天数 ( 天 ) 55 59.5 14 52.5 455 63.4 261 47
  • 营 业总收入 ( 元 ) 8.8 5 亿 18.7 9 亿 30.4 1 亿 41.9 0 亿 37.9 5 亿 102.5 9 亿
  • 每股未分配利润
  • (元 )
  • 稀 释每股收益 ( 元 ) 0.5 6 0.2 1 0.4 8 2.0 1
  • 归 属净利润 ( 元 ) 687.7 0 万 3112.7 8 万 2.1 3 亿 8741.6 6 万 2.1 3 亿 9.1 1 亿
  • 扣非每股收益 ( 元 ) 0.5 4 0.1 4 0.3 6 1.8 2
  • 每 股公积金 ( 元 ) 6.2 348 7.9 729 7.9 661 8.3 601
  • 财 务指标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 销 售现金流 /
  • 营业收入
  • 资 产负债率
  • (% )
  • 营 业总收入
  • 同比增长
  • (% )
  • 0.6 118 -0 .7 867 37.6 681 55.1 036 61.6 958 52.0 302 -3 0.3 747 39.3 64 159.4 11
  • 归 属净利润
  • 同比增长
  • (% )
  • 3 4.7 566 -3 63.7 462 151.8 959 647.5 609 151.9 689 26.3 765 -1 66.1 197 284.1 225
  • 应 收账款周
  • 转天数 ( 天 )
  • 流 动比率 4.2 481 3.0 53 2.0 309 1.8 084 1.6 395 3.5 402 3.2 362 2.2 46 2.6 04
  • 每 股经营现
  • 金流 ( 元 )
  • 0 .4 577 -0 .0 012 0.0 554 -0 .3 905 0.3 824 0.6 55 0.7 955 1.4 572 1.5 03
  • 毛 利率 (% ) 5.9 929 3.0 552 8.3 401 16.9 645 18.5 476 18.2 69 19.6 871 19.2 13
  • 流 动负债 / 总
  • 负债 (% )
  • 速 动比率 2.8 358 2.1 155 1.5 153 1.4 507 1.3 272 3.1 628 2.9 817 1.9 15 2.3 01
  • 摊 薄总资产
  • 收益率 (% )
  • 0.9 883 -2 .5 452 0.9 628 5.0 871 10.2 403 8.8 788 -4 .6 523 7.3 82 10.6 81
  • 营 业总收入
  • 滚动环比增
  • 长(% )
  • 12.8 133 -9 .9 53 38.3 595 20.3 68 20.1 342 -5 .4 281 -1 1.2 359 23.2 114
  • 扣 非净利润
  • 滚动环比增
  • 长(% )
  • 1 02.9 4 -7 84.0 606 7041.2 889 38.5 184 79.9 686 21.3 207 -7 68.4 819 -8 5.3 397
  • 加 权净资产
  • 收益率 (% )
  • 1.1 5 -3 .0 8 1.3 3 7.6 9 17.2 2 11.1 7 -6 .6 2 11.9 7
  • 经 营现金流 /
  • 营业收入
  • 0 .4 577 -0 .0 012 0.0 554 -0 .3 905 0.3 824 0.6 55 0.7 955 1.4 572 1.5 03
  • 基 本每股收
  • 益( 元 )
  • 0.0 606 -0 .1 6 0.0 783 0.5 425 0.6 834 0.7 545 -0 .4 787 0.8 813 2.3 819
  • 净 利率 (% ) 1.5 404 -4 .0 948 1.5 436 7.4 398 11.5 934 9.6 371 -9 .1 519 12.2 09 13.2 114
  • 总 资产周转
  • 率( 次 )
  • 归 属净利润
  • 滚动环比增
  • 长(% )
  • 92.7 539 -1 883.2 414 1106.8 334 39.6 205 73.9 965 19.7 851 -7 25.1 883 1.5 059
  • 存 货周转天
  • 数( 天 )
  • 营 业总收入
  • (元 )
  • 6.3 0 亿 6.2 5 亿 8.6 0 亿 13.3 5 亿 21.5 8 亿 32.8 1 亿 22.8 4 亿 31.8 3 亿 82.5 8 亿
  • 每股未分配
  • 利润 ( 元 )
  • 稀 释每股收
  • 益( 元 )
  • 0.0 606 -0 .1 6 0.0 783 0.5 425 0.6 834 0.7 545 -0 .4 787 0.8 813 2.3 819
  • 归 属净利润
  • (元 )
  • 970.3 5 万 -2 5592704
  • 1328.1 6 万 9928.7 8 万 2.5 0 亿 3.1 6 亿 -2 0904509
  • 3 .8 5 亿 10.9 1 亿
  • 扣非每股收
  • 益( 元 )
  • 0.0 189 -0 .2 364 0.0 366 0.5 123 0.3 984 0.7 262 -0 .6 204 0.5 577 1.7 988
  • 每 股公积金
  • (元 )
  • 财 务指标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 销 售现金流 / 营业收入 0.2 9 0.2 8
  • 资 产负债率 (% ) 61.5 46 23.1 71 21.2 322 32.0 214 30.5 91
  • 营 业总收入同比增长
  • (% )
  • 56.5 49 4.8 109 -2 7.3 053 240.2 49
  • 归 属净利润同比增长
  • (% )
  • 13.9 539 -4 6.7 649
  • 应 收账款周转天数 ( 天 ) 80 88.0 648 144.4 681 83
  • 流 动比率 1.2 32 2.7 73 2.9 567 1.9 397 2.3 36
  • 每 股经营现金流 ( 元 ) 0.1 05 0.0 4 0.0 3 -0 .3 28
  • 毛 利率 (% ) 19.9 701 15.8 655 17.1 786 14.4 666
  • 流 动负债 / 总负债 (% ) 94.9 41 87.7 59 86.6 342 93.5 164 94.6 33
  • 速 动比率 0.9 23 2.3 86 2.2 653 1.2 975 1.7 56
  • 摊 薄总资产收益率 (% ) 6.2 04 5.5 929 2.5 643 9.9 6
  • 加 权净资产收益率 (% ) 25.6 5 15.9 3 7.3 8 3.5 2
  • 经 营现金流 / 营业收入 0.1 05 0.0 4 0.0 3 -0 .3 28
  • 基 本每股收益 ( 元 ) 0.1 5 0.0 8 0.4 4
  • 净 利率 (% ) 10.6 317 6.8 582 7.4 564 5.4 604 10.2 415
  • 总 资产周转率 ( 次 ) 0.9 05 0.7 501 0.4 696 0.9 72
  • 存 货周转天数 ( 天 ) 57 53.4 751 116.2 979 72
  • 营 业总收入 ( 元 ) 16.8 6 亿 26.3 9 亿 27.6 6 亿 20.1 1 亿 68.4 1 亿
  • 每股未分配利润 ( 元 ) 0.2 233 0.5 229
  • 稀 释每股收益 ( 元 ) 0.1 5 0.0 8 0.4 4
  • 归 属净利润 ( 元 ) 1.7 9 亿 1.8 1 亿 2.0 6 亿 1.1 0 亿 7.0 1 亿
  • 扣非每股收益 ( 元 ) 0.1 284 0.1 4 0.0 6 0.4 2
  • 每 股公积金 ( 元 ) 0.9 58 1.8 407

VIP专享文档

扫一扫,畅享阅读

立即订阅

还剩1页未读,订阅即享!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Lo**失爱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关注 私信

报告咨询

  • 400-817-8000全国24小时服务
  • 010-5824-7071010-5824-7072北京热线 24小时服务
  • 059-2533-7135059-2533-7136福建热线 24小时服务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3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