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行业研究:掘金百亿AD蓝海:现有疗法仍可优化,双抗药物有望破局
- 2025-09-16 17:31:54上传人:被温**宠坏
-
Aa
小
中
大
投资逻辑:特应性皮炎以瘙痒作为重要标志,患者人群众多,疾病负担较重。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就诊意愿强烈,亟需疗效优异、安全性良好的药物。AD患者人数众多,全球约6~7亿患者、国内约6700万患者,未满足需求巨大。
- 投资要点: AD未满足需求巨大, 双抗或可融合不同靶点的优势,有望成为新“解题思路”
- 特应性皮炎:国内患者人群超 6000万,患者诊疗需求迫切
- 特应性皮炎以瘙痒作为重要标志,患者人群众多,疾病负担较重
- 发病机制不明,但普遍认为 2型炎症反应是关键通路,涉及 IL-4R/IL-13等多靶点
- AD需长期管理,目前新兴疗法上市产品不多,大多为 JAK、IL-4/IL-13靶点为主
- 小分子: JAK抑制剂需关注安全性,选择性 TYK2优效显现
- 目前已经上市的 JAK抑制剂疗效好但存在黑框警告
- 选择性TYK2数据优异且安全性可能更优,口服有望拓展更多患者
- 单抗:IL-4/IL-13通路靶点表现优异,新兴靶点持续探索
- IL-4Rα:靶向 2型炎症反应核心通路,适应症广泛
- IL-13:展现出长期疗效,后续有望成为多抗热门靶点之一
- IL-31:止痒效果较好,尼莫利珠单抗已申报瘙痒适应症 NDA
- OX40/OX40L:赛诺菲 III期临床成功,但疗效整体表现一般
- TSLP:作用机制偏上游, AD疗效待验证,目前主攻 COPD、哮喘等 2型炎症反应
- IL-22:Th22通路因子,在研管线较少且临床改善相对有限
- IL-25:SM17止痒效果明显,但仍需观察更多样本量的长期数据
- IL-33/ST2:在研产品并未展现疗效改善,多款管线开发进度停滞
- 双抗:近年来逐渐涌现,有望革新 AD疗法
- AD生物制剂控制皮损和快速止痒两个维度仍有提升空间,双抗 /多抗或成新解题思路
- 全球多款双抗 /多抗已进入临床,靶点多集中于 IL-4、IL-13、TSLP等
- 相关公司
- 康诺亚:深度布局自免的国内领先者
- 三生国健:聚焦自免赛道,多款产品国内进度领先
- 荃信生物:广泛布局自免管线,积极寻找外部合作助力商业化发展
- 智翔金泰: GR1802近日递交 NDA,有望成为国内第三款上市的 IL-4Rα单抗
- 信达生物: IL-4Rα/TSLP双抗进度靠前,关注潜在 BD进展
- 诺诚健华:小分子 TYK2疗效优异,有望成为小分子药物新选择
- 风险提示
- 研发失败风险
- 临床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 产品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
- 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3
- 扫码获取更多服务
- 图表1: 瘙痒是AD最主要的特征,此外还表现为皮肤干燥、湿疹样变等
- 图表2: 近20年来我国 AD的患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 图表3: 全球约6-7亿人患有特应性皮炎
- 图表4: 国内2020年已超6700万AD患者
- 图表5: AD发病机制复杂,多个因子参与其中, IL-4/IL-13为其中最重要的因子
- 图表6: CDE指导原则指出一般以 EASI-75和IGA 0/1患者比例作为主要终点指标
- 图表7: 中重度AD诊疗路径分诱导缓解(短期控制)和维持缓解(长期维持)两个阶段
- 图表8: 2017年以来针对特应性皮炎的多款药物陆续获批,新靶点探索仍在持续
- 图表9: 目前全球范围内上市十余款生物制剂 /小分子靶向药用于 AD治疗,Dupilumab销售额遥遥领先
- 图表10: JAK抑制剂IGA0/1达标比例较高,剔除安慰剂效应后乌帕替尼超 50%,但仍有提升空间
- 图表11: EASI-75评分仍以 JAK抑制剂表现更优
- 图表12: 止痒情况:生物制剂和小分子抑制剂均有明显提升空间,差距整体不大
- 图表13: JAK抑制剂临床运用中需要进行随访
- 图表14: 我国专家共识中对 JAK临床运用监测推荐
- 图表15: TYK2参与转导的信号因子有限,因此具备高选择性和更好的安全性
- 图表16: 诺诚健华 TYK2抑制剂ICP-332展现出优异疗效和良好安全性
- 图表17: 目前多款 TYK2管线在研,且持续拓展多适应症
- 图表18: 阻断IL-4Rα可同时阻断 IL-4和IL-13
- 图表19: IL-4Rα可以治疗多种 2型炎症反应
- 图表20: 度普利尤单抗销售额 2024年超140亿美元,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 图表21: 目前全球范围多款 IL-4Rα进入临床 III期,以国内企业居多
- 图表22: 整体来看在研 IL-4Rα靶点中, SHR-1819、MG-K10疗效改善情况较优,且给药间隔更长
- 图表23: IL-13主要与通路上的 IL-4Rα/IL-13Rα1通路结合传导信号
- 图表24: 多款产品在研, APG777展现出长期疗效, TSLP靶点有望探索长效给药方案
- 图表25: IL-31可促进背根神经节和皮肤细胞释放脑源性利钠肽,进而调控与瘙痒相关的信号通路
- 图表26: nemolizumab 2期临床数据显示, 12周瘙痒改善情况优异,且 1周时较安慰剂改善超 20%
- 图表27: IL-31在研靶点数量不多,尼莫利珠单抗已申报瘙 痒适应症 NDA,足证IL-31改善瘙痒效果较好 .. 17
- 图表28: OX40/OX40L通路主要作用 T细胞,进而影响后续细胞因子的释放
- 图表29: 目前有8款OX40/OX40L药物AD适应症在研,赛诺菲和安进已有数据读出
- 图表30: amlitelimab III期临床成功,但疗效一般
- 图表31: rocatinlimab临床数据较优
- 图表32: 表皮来源的 TSLP是AD炎症反应启动因子,可诱发 Th2介导的免疫反应、引起瘙痒
- 图表33: TSLP在研管线不多,且大多在哮喘和 COPD上进度领先, AD疗效有待验证
- 图表34: SM17疗效优异,止痒效果突出,但仍需观察更多样本量及长期疗效
- 图表35: 目前在研管线中,大多为早期开展管线,且临床进度无明显推进
- 图表36: 综合看,生物制剂中 IL-4Rα、IL-13靶点疗效相对较好
- 图表37: 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多款针对 AD的药物在研
- 图表38: AD赛道内仍有多款产品在研
- 图表39: 双抗在研管线超 30项,其中近 60%仍处临床前期
- 图表40: 目前多家企业入局 AD双抗/多抗研发,靶点多围绕 IL-4Rα/IL-13/TSLP
- 图表41: lunsekimig有效降低 TSLP和IL-13水平
- 图表42: CM512半衰期长,给药间隔有望延长至 3mon
- 图表43: 信达生物 IBI3002年内有望读出初步数据
- 图表44: ND026靶向IL-4Rα和IL-31,有望实现快速止痒 +长期控制
- 图表45: 辉瑞两款三抗分别靶向 IL-4/IL-13/TSLP和IL-4/IL-13/IL-33,PK数据整体表现优异
- 图表46: 康诺亚目前多款管线在研,包括 CM512、CM336、CM350等多款双抗
- 图表47: 三生国健目前已有 2款产品递交 NDA,多款产品处于临床 II/III期
- 图表48: 荃信生物广泛布局自免管线,外部合作助力商业化发展
- 图表49: GR1802 II期临床疗效优异
- 图表50: 自免管线布局丰富, GR1802已递交NDA,TSLP双抗目前已进入 I期临床
- 图表51: 信达生物双抗靶点药物分子结构
- 图表52: IBI3002目前处于 I期临床,关注潜在 BD可能
- 图表53: 加速创新成果兑现,包括自免在内的多个赛道加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