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博智业研究员
低碳经济产业的人才需求和培养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才需求的特殊之处
- 1. 复合型知识结构:该领域要求从业者兼具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法学等多学科交叉能力。例如,碳金融、碳排放权交易等新兴业务需要既懂政策又熟悉市场机制的专业人才。此外,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更强调从系统角度整合冶金、材料创新与循环经济技术,突破传统单一工序的减排思路。
- 2. 创新能力与前沿技术应用:由于低碳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现有模式难以完全复制,因此亟需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推动技术迭代。如氢能产业的瓶颈突破依赖高端研发人才,而AI辅助工具虽提升效率,但核心架构设计仍需人类专家主导。
- 3. 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结合:发达国家在低碳转型中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但各国国情差异大,需将国际标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例如,欧盟通过技能优先政策吸引全球人才,同时注重本土劳动力转型培训;我国则需平衡引进海外经验与自主培养路径。
- 4. 实操经验的重要性:企业普遍反映应聘者缺乏实战能力,尤其是ESG报告中提到的项目管理、碳核查等岗位。调查显示,许多公司希望求职者有应用经验,而非仅理论学习背景。
- 5. 多层次人才梯队构建:行业呈现“哑铃型”人才分布——资深专家与新人占比高,中等经验者稀缺。企业更倾向于内部培养工程师或与高职院校合作订单班,以缩短人才适配周期。
### 人才培养的特殊之处
- 1. 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高校需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融合资源环境法学、数字技术的复合型课程模块。例如,湖北经济学院通过开设碳金融、碳资产管理等特色课程,强化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优势;北京科技大学新设的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则围绕“低碳设计—绿色制造—循环再生”主线展开教学。
- 2. 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校企合作成为关键路径。如山西鹏飞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定向输送氢能领域专业人才;中公教育与行业协会推出“建筑节能减碳技术管培生计划”,采用师徒制轮岗培养模式提升就业匹配度。这种订单式培养能有效降低人才流失率。
- 3. 实践导向的教学改革: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经验不足问题(调查显示约79%的学生存在此短板),高校需增加案例分析、模拟交易等实训环节。例如,湖北经济学院与碳交易平台合作开展定期实习,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接触真实业务场景。
- 4. 动态更新教学内容:随着技术进步加速,教材需及时纳入最新行业标准和政策变化。欧盟通过建立净零工业学院等方式更新培训内容,我国也应借鉴其经验,将碳市场机制、新型储能技术等前沿议题融入课堂。
- 5. 双轨制培养路径分化:对于研究型人才侧重前沿科研能力培养(如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而应用型人才则强化职业技能认证。例如,职业院校可参照德国学徒制模式,联合企业开发模块化课程,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 6. 国际化资源整合:通过伊拉斯谟+等国际合作项目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全球气候谈判模拟等活动,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领军人才。
总的来说,低碳经济产业的人才战略需兼顾“顶天”(高端创新)与“立地”(技能落地),通过学科重组、产教协同和国际化布局,构建覆盖全链条的人才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