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家依托精准扶贫政策和自己的努力已经脱贫了,做护林员每年能有12000元的收入,闲暇时间还外出打工,平时给村里做一些义务工作,希望能回报社会。”大通县沙岱村村民顾宝贵告诉记者,村里的贫困户种燕麦、草料,养奶牛,依托精准扶贫项目,收入高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王得录一家五口人,家中三个姑娘都在上学,自己又有肺气肿无法外出打工,家中仅靠妻子一人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是村子里的贫困户,今年村党委用扶贫专项资金给他家发放了3头牛,他笑着对记者说:“这下好了,我家里也有牛了,我自己在家养牛,慢慢发展,总能看见希望的。”据了解,沙岱村属纯脑山地区,由于海拔偏高,经济农作物仅为青稞、燕麦和草料,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家里年轻人外出务工。8月24日,记者来到沙岱村,山野间,长势良好的青稞、燕麦在细雨中散发着独特的清香,远处牛群正在悠闲地吃草。据沙岱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秉栓介绍,初来这里时,青山绿水,景色宜人,但是村子相对闭塞,贫困人口也较多,为了打破瓶颈,前期做了大量调研,发现沙岱村有发展畜牧业的基础,经过村委会共同探讨,最终决定发展种植养殖循环经济扶贫模式。经过与附近饲草料场对接,首先引导农户种植饲草料,并与对接企业签订保护价,确保村民的收益,同时鼓励农户养牛,现在每家每户都有几头牛,形成分散的具有特色的家庭式养殖循环经济,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示范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责任发布:谭晓艳(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