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水环境问题为导向,以达到国家和省“水十条”主要指标要求为目标,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狠抓工程建设和机制建设,聚力“五水共治”,深入推进“剿灭劣V类水”行动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市水质整体明显改善。到今年5月底,我市国家、省级水质考核断面水质主要污染指标平均浓度值均实现下降;对全市95个河网水质断面监测显示,Ⅳ类及优于Ⅳ类水质断面同比增加39.3%,劣Ⅴ类水质断面较去年同期降低15.8个百分点。主要做法:
一、明方向、重统筹,做好“规划引领”文章。
市一级多次专题研究水环境治理问题,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乡镇)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一是注重规划编制,绘制水环境治理作战图。2013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或调整了《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方案”、《余姚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指导开展各项水污染控制工作。今年6月,出台《余姚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分解水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此外,全面启动1:2000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编制工作,为全市建设项目落地和区域开发提供可指导、可操作、可落地的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基本依据。二是落实部门职责,细化水环境治理任务单。我市明确提出全面控制水污染物排放、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等九方面水污染防治主要任务,并细分成“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31个项目,编制形成水环境治理任务清单,并确定12个专项行动计划和55个重点工程项目的牵头部门和相关责任单位,做到防治责任层层落实。三是明确时间节点,排定水环境治理进度表。明确提出“2017年要实现辖区内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到2020年县级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Ⅰ-Ⅲ类水水质比例、功能区达标断面比例均达100%,到2030年水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等时限要求,确保全市水环境质量实现逐年改善,区域水体水质治理目标如期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