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之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南邓州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传来一个令小麦育种界感到振奋的消息:“在中试阶段,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组合,制种产量能达到400公斤/亩以上,一下子提高了30%,实属不易!”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风廷说,“虽然还只是在试验阶段,但这也是很大的突破了。通常情况下,制种产量能提高10%就让人感到十分欣喜了”,因为制种产量是长期制约杂交小麦产业化的最大技术瓶颈。
据了解,一个杂交小麦的新组合从发现到应用要经过漫长的阶段,要经过亲本创制、组合选育、产量比较、中试制种、审定等几个阶段才能推向市场,至少需要10年以上。每年北京杂交小麦科研团队利用新培育的近千份光温敏不育系和恢复系,在河南邓州基地配制约3万个杂交小麦组合,再经过北京和邓州两地杂种优势测试,从中筛选出500-1000个杂种优势较强的组合开展制种试验和多生态区产量测试,最终能够进入中试阶段的新组合不足50个。
张风廷说:“这次发现的新组合如果能通过审定进入生产,通过比现有品种制种产量的提高,可降低制种成本15%以上,种植户的用种成本也会随之减低,能够更好地促进杂交小麦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