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Midjourney的界面,随机进入一个聊天室,在聊天框内输入“/imagine”(想象)的命令,会弹出一个带有“prompt”(提示语)字样的方框,在方框内输入关于图像的文字描述,按下回车,等待十数秒,聊天页面里便加载出四张与文字相呼应的图像。这是使用AI图像生成工具时典型的操作体验,简单、直接、高效。
在AI的帮助下,无数没有艺术技法训练的用户,通过自然语言的交互,被赋予了图像创作的能力。即使这项能力目前看起来还不够精确与稳定,但就大众对于艺术的想象而言——用户通过自己的描述产出了“独一无二”的、“精美”的作品——似乎也足够令人满意了。
在近期一波又一波的AI浪潮里,类似的图像生成工具(包括Dall ,Midjourney、Disco Diffusion、Deep Dream、Stable Diffusion、文心一格等)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使用,似乎每个人都成了潜在的艺术家。当视觉表达的门槛骤然降低,“提示词成为了生产力”,我们该如何去定义艺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又该画在哪里——以及最终艺术是否会因AI而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