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持续壮大,逐渐成为服务市民生活、助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这些人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创造者,也是新增就业的重要来源。
对于新就业群体来说,由于他们的就业平台化、分散化,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工作地点不太固定,其后勤保障、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等都与传统就业群体有很大不同。不少地区通过实实在在的便利,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温暖,提升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参与感、归属感。但是,也应该看到,新就业群体除了需要“家”的温暖,更需要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一方面,部分新就业群体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部分灵活就业岗位对劳动者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工作可替代性强。复杂程度高的工作岗位则需要新的技能才能胜任。职业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完善或短期高收入的路径依赖可能引致的技能缺失将成为青年追逐更好职业发展的屏障。另一方面,新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尽管新就业群体可以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通过自主缴纳的方式参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但由于多数地方规定灵活就业人员必须是本地户籍,再加上缴费基数高、可参保险种少等原因,新业态就业者社保覆盖率偏低。同时,数字平台企业的不规范用工问题突出。数字经济利益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以零工身份受雇的多数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这些都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实践中,真正激活新就业群体一池活水,打破这些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需要切实保护新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拓展新就业群体的职业发展空间,做好新就业群体的兜底保障工作,提高新就业群体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