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俊
毕业生签署三方协议,意味着找到了工作,学校再根据三方协议的签订情况来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这一就业率与学科专业的“死亡”息息相关。按照教育部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为了追求就业率,一些高校将三方协议的签订率“层层传导”:有辅导员为了“方便”学生,直接代其“网签”;有商家帮学生实现“假就业”,提供付费“盖章”服务……一条“山寨”三方协议的“假就业”链条,随着就业季“浮出水面”。(7月 26日北京青年报)
继2022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首次突破1000万后,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1100万,就业压力毋庸多言。这样的现实之下,个别高校给就业率注水的“骚操作”不出意外地抬头了:辅导员带头走关系盖章代学生“网签”、只要花68元就能在网上买到伪造的“三方”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