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拟上市企业在IPO前“突击”大额分红,但又IPO募资“补血”。这种“前脚分红,后脚募资”的异常行为,引发市场关注和质疑,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新“国九条”将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纳入发行上市负面清单,沪深交易所也初步制定了突击“清仓式”分红的具体标准。不过,拟上市企业都有若干募投项目,因自有资金不足才上市募资,按理不具备大额分红的能力,如仍要实施大额分红,那就是“掏空”行为,将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也侵害将来入股的新股东利益。反之,如果拟上市企业具备大额分红的能力,突击分红之后造成缺钱的假象来申报IPO,这就属于“套现圈钱”行为,挤占了有限的IPO通道资源,不仅妨碍真正具有融资需求的优秀企业上市融资,也降低了社会资金流动的效率。不管哪种情况,若拟上市企业不愿将累积利润用于经营发展或上市后与新股东共享,很难相信这样的企业上市后大股东和管理层会对中小股东和社会负责。因此,仅仅把当前标准的“清仓式”分红列入上市发行负面清单,显得过于宽松。要彻底正本清源,真正实现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目的,监管部门应制定更为严格、更为精细的拟上市企业分红的监管规定。
拟上市企业分红
应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