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以《父亲的运煤车,开到了女儿的毕业展》为题讲述了一件毕业设计作品背后的故事。李晴是中央美术学院一名应届毕业生,她的毕业设计与父亲开过的一辆旧卡车有关。按照国家标准,这辆车本应在8年前就被回收、拆解、销毁。旧卡车以前没有名字,在山西省阳泉市,它运煤、运水,和村里30多辆卡车一起,灰头土脸着,也维持着主人的生活。今年5月,它被运到北京并且有了名字,叫“被黑簇拥的蓝”。车斗里贴上马赛克瓷砖,装满水,水倒映着天的蓝,漂着彩色的泳圈。
静态的卡车并不是这件毕业设计的全部,它还包括与卡车有关的一些视频与照片,更多的意涵,作者希望通过人与旧卡车的互动来完成。视频中,戴上黄色安全帽、脸上涂黑的煤矿工人泡在由卡车斗改成的水池中,对着镜头比“耶”,露出白花花的啤酒肚,时不时发出笑声。这背后的深意则是:在煤矿工人那里,当地不富余的水资源都是用来为工作服务的,比如从矿井升到地面后的个人清洁,如今希望他们可以多一点放松和享受。
作为毕业设计,这件作品当然藏着作者的小心思:一是致敬父亲,父亲靠这辆车营生,支撑了作者学艺术的费用,“没有这辆旧卡车,就没有作者的今天”。以旧卡车为载体做毕业设计,意味着自己不忘本,心怀感恩;二是期待父母借此理解自己的专业。作者就读于美院的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何谓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一直埋头在煤矿里刨食的父母并不清楚,通过这件作品与父辈对话,或许可以让父母理解一二。当然,这些“私心”一点也不妨碍这件作品表现出来的公共价值和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