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半斤菊花,干燥剂却占了大半重量”“下单时,商品详情页宣称一斤大桶装,两桶顶六桶,然而收货后去掉塑料桶和干燥剂一称,鸡肉干重量竟不到400克”……伴随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与直播带货的兴起,线上消费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但近期有记者调查发现,网购商家在商品克重上“耍手段”的情形屡见不鲜,其中生鲜水果、零食等领域堪称重灾区。部分商家要么明目张胆地缺斤少两,要么偷换概念,将包装重量纳入“净含量”之中,致使消费者收到商品后惊觉实际重量与标注大相径庭。
缺斤少两、玩弄偷换概念的文字游戏等这类小伎俩,商家虽可能谋取短期利益,却会因此丧失长期信誉,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对网络购物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实属目光短浅之举。有专家明确指出,商家出售的商品存在缺斤少两现象,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或许构成虚假宣传乃至欺诈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然而,消费者在网购时若遭遇缺斤少两问题,要证实商家存在欺诈进而获得“3倍赔偿”并非易事。消费者收集证据面临诸多困难,维权成本高昂,同时,诸多网购商品的缺斤少两问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这些都成为消费者维权途中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