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网网讯,在 2025 年,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非凡。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小麦种植在追求高产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品质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优质小麦的高产栽培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解决。
一、优质小麦高产栽培与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性
《2025-2030年全球与中国小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指出,优质小麦的高产栽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则是实现高产的重要保障。传统化学防治虽能在短期内控制病虫害,但长期大量使用会带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病虫害抗药性增强等问题。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抑制病虫害,农艺防治通过合理田间管理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物理防治借助工具捕杀病虫害,这些绿色防控方式对维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二、优质小麦高产栽培与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的现状
随着全球粮食需求的增长,优质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成为农业科研和生产的重点。在高产栽培方面,现代农业科技助力种植技术不断创新优化,通过土壤改良、品种选育、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措施,小麦产量显著提高,同时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栽培模式也在不断探索。
在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领域,防控理念和技术都在持续创新。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使绿色防控成为主导方向,生物、农艺、物理等非化学防治方法广泛应用,科学精准用药也逐渐被农民接受和实践。
三、优质小麦高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壤条件制约小麦生长
优质小麦对土壤要求较高,部分地区存在土壤肥力不足、pH 不适宜的情况。这些问题会影响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进而制约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二)品种选择缺乏科学性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差异大,需要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小麦品种。但在实际生产中,部分农户由于对品种特性了解不足,选择不当,导致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
(三)施肥管理存在盲目性
合理施肥是优质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但部分农户在施肥时存在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的现象。这不仅造成土壤盐碱化、养分失衡,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小麦的健康生长。
(四)灌溉管理不合理
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然而部分地区存在灌溉水源短缺、灌溉方式不合理的问题。这使得小麦生长受限,产量降低,同时不合理的灌溉还可能加重病虫害的发生。
四、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药使用过度依赖
在病虫草害防治过程中,部分农户过度依赖农药,导致农药使用量和使用频次过高。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困难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保、高效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防治效果不稳定、技术推广难度大等问题。这使得生物防治技术在病虫草害防控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
目前,病虫草害的监测预警体系还不够健全,无法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防治措施往往缺乏针对性,“一刀切” 的做法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五、优质小麦高产栽培的解决措施
(一)改良土壤,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基础
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如农家肥、绿肥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针对酸性土壤,适量施用石灰中和酸性;碱性土壤则施用硫磺等酸性肥料调节。添加微生物菌剂,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
深翻松土可以增强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打破土壤板结层,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轮作能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养分单一耗竭,减少病虫草害发生。对于盐碱地,可采取深翻、淋洗、增施有机肥等措施降低盐碱度,提高土壤肥力。
(二)科学选种,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
选择抗病抗虫品种是绿色防控的重要举措,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比如,有些品种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有较强抗性,有些对蚜虫、吸浆虫等害虫抗性良好。
选择高产稳产品种,可确保产量稳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提高小麦生存率和产量。在选种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种植目的等因素,关注育种进展,及时引进和推广新品种。
(三)合理施肥,保障小麦养分需求与绿色防控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配方。通过土壤检测,了解土壤养分含量,合理配比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和微量元素,避免盲目施用化肥。
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化肥与有机肥合理配合。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变量施肥等精准施肥技术,根据小麦生长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精确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机。
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草害发生。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施肥时机,避免在小麦生长后期过量施肥,防止植株徒长和抗病性降低。
(四)优化灌溉,促进小麦健康生长与病虫害防控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将水直接输送到小麦根部,满足生长需求,减少病虫害滋生。
根据小麦生长周期和气候条件,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在小麦生长关键期,如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保证充足水分供应;其他阶段适当减少灌溉次数和量,避免水分过剩引发病虫害。
建立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定期检测土壤水分含量,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灌溉计划。在水资源有限地区,采用轮灌制度,平衡水资源利用,减少病虫害传播风险。在灌溉过程中,可结合病虫草害防治,如在灌溉水中加入生物防治剂,但要避免在病虫害高发期大量灌溉。
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的解决措施
(一)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依赖
从自然环境引入或人工繁育天敌,如瓢虫、蜘蛛、捕食螨等,释放到田间捕食害虫。利用寄生性昆虫,如寄生蜂、茧蜂,寄生害虫,抑制害虫发育。
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等,这些微生物制剂高效且环保。利用植物提取物或植物精油等植物源物质防治病虫害,对人畜无害。加强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生物防治技术培训,提高其认识和技能水平,建立生物防治示范田,展示防治效果,吸引更多农民参与。
(二)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科学指导防控工作
在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建立病虫草害监测站点,配备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定期收集病虫草害发生和发展的数据。利用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病虫草害发生动态的实时监测和信息采集。
建立病虫草害发生和发展的预警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信息,预测病虫草害的发生趋势和潜在风险。及时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平台、广播电视等渠道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提醒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采取防控措施,并组织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监测预警能力和防控水平。
(三)加强农药使用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与环境安全
政府出台严格的农药使用规定,明确使用范围、剂量、时机等要求,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严禁非法农药的生产和销售。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手段,减少农药使用量,推广农药减量技术和装备,提高农药使用效率。
建立完善的农药追溯体系,对农药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小麦行业分析指出,组织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农药使用培训,提高其使用技能和安全意识。加大对农药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抽查农田,对违规行为依法处罚。
七、总结
2025 年,我国优质小麦在高产栽培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方面既有一定成果,也面临不少问题。在高产栽培中,土壤、品种、施肥、灌溉等方面存在不足;在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上,农药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和监测预警体系等方面有待改进。
为推动优质小麦产业发展,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良土壤,科学选种,合理施肥,优化灌溉,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农药使用监管。未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还需持续关注新问题、新挑战,探索创新技术和方法。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加大支持力度,共同促进我国小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