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网网讯,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制造行业正迎来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动能转换等一系列新特征。制造强国战略的推进,不仅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挑战。2024年,我国制造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数字化转型加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群效应逐渐显现。本文将探讨制造强国建设的突破路径,分析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与意义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制造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制造强国战略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行动指南。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制造业虽然规模庞大,但在部分行业仍存在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等问题,整体上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体系效率和质量,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此背景下,制造强国建设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内涵
(一)创新驱动与高端化发展
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和高端化发展。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迈进。近年来,我国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制造业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提高创新产业的市场占有率,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转变。
(二)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
智能化和绿色化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智能化转型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的深度融合,实现设备的自动化运行和精确控制,加速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改造。绿色化转型则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制造业向低碳、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在智能化和绿色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
(三)产业集群与供应链安全
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要目标。产业集群能够扩大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持续规划和建设现代制造业产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三、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机遇
(一)数字化转型加速
新型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显著特征,以数字技术发展为动力,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重要关口期,数字化与智能化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两大驱动力。通过技术与工业的交叉融合,制造业企业能够实现设备的自动化运行和精确控制,加速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改造,提供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增值服务,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型工业化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方向,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动能。传统产业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通过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发展,能够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新型工业化注重产业链协同与资源整合,鼓励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需求空间拓展
新型工业化正以蓬勃之势拓展制造业需求空间。一方面,国内需求的增长筑牢制造业发展的全球引力场。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例日益提高,国内市场对高端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拓展强化制造业发展的全球联通力。我国制造业应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和需求,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挑战
(一)科技创新引领不足
尽管我国制造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仍存在较大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困境,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占比较低,创新成果转化渠道受限,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善。这些问题制约了制造业向高端产品的转型和升级,增加了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二)高素质人才紧缺
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对高素质、专业化产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储备不足,高校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核心人才市场供应不足。同时,制造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人才缺口成为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发达地区制造业产值高、技术先进,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传统产业生产过剩问题突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规模较小,未形成有力支撑。此外,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绿色经济发展不充分,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五、制造强国建设的突破路径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加快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二)搭建产业工人成长平台
鼓励产业工人学习跨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培训,激发创新灵感。加强企业班组建设,开展班组竞赛和培训活动,提高班组凝聚力和战斗力。引导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重大项目,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鼓励产业工人立足岗位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
(三)建设协同发展机制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集聚协同。各区域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实现制造业企业的联合集聚,提升资源集中度和产业规模效应。加强区域联动,促进产业间的技术创新和知识转移,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打造自主品牌。注重政策协同,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高政府部门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制造行业分析指出,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一般制造业领域全面开放。鼓励外资参与我国重大项目建设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互利共赢。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我国制造业领域。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领域的合作,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总结
2025年,我国制造行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搭建产业工人成长平台、建设协同发展机制和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制造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新型工业化不仅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我国制造业将继续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攀升高端位置,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