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网网讯,在2025年,船舶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周期性复苏。随着全球船厂加速整合、碳中和政策的推动以及船龄到期更换需求的增加,船舶市场呈现出供需缺口扩大、新造船价格上升的特点。本文将深入分析船舶行业的产业链、市场趋势、风险因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船舶企业把握市场机遇提供参考。
一、船舶产业链与行业特点:复杂且资金密集
《2024-2029年中国船舶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船舶行业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和领域的复杂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和设备制造,如钢铁、有色金属和复合材料等,这些原材料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中游船舶制造的质量和性能。中游是船舶制造的核心环节,需要高效的生产组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下游则涉及船舶的应用和服务,如航运、海洋工程和国防军工等领域。船舶产业链的上下游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反馈循环:宏观经济环境良好时,石油、钢铁等物资运输量增加,推动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上游原材料的需求。
船舶行业具有资金、技术和人力密集型的特点。船舶制造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包括高昂的原材料成本、设备投资以及研发支出。同时,船舶制造涉及大量的预付款项和长期资产,如干船坞、起重机和制造设施,这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技术方面,船舶制造行业因其高技术含量、多学科交叉和复杂工程系统而成为技术密集型领域的代表。不同船型如客轮、货轮、军舰等,各自承载着独特的性能与技术挑战。人力方面,船舶制造行业依赖于专业人才和高效的管理团队,需要技术精湛的工程师和熟练的生产工人,同时要求管理层具备卓越的项目调度、安全管理能力以及跨部门协作和国际沟通技巧。
二、船舶行业市场趋势:供需缺口与价格上升
船舶行业的市场趋势受到供给和需求格局的显著影响。当前,全球船厂订单已经排至2027—2028年,供需格局紧张导致新造船价格接近2008年的高点。预计2024年开始,全球新造船市场将进入“量价齐升”阶段,新船订单价值量将持续增长,其中约60%由船队更新需求推动。本轮周期中,Clarksons新船价格指数的高点可能在240—250点(目前是188点),造船价格仍处于本轮景气上升周期中。预计新造船市场的供需缺口将持续至2032年左右,2028—2032年油轮、散货船将进入加速更替阶段,2032年左右可能形成全球新船需求的阶段性高点。
在需求端,全球海运贸易量保持正增长但增速下行,2023年海运贸易增速仅为2.4%,低于过去30年的平均水平。然而,船龄到期的更换需求正在上升,老船更新需求具有刚性,因为老龄船舶的运营成本显著增加。此外,碳中和政策趋严,国际海事组织要求所有船舶到2050年实现50%的减排目标,这将进一步催化环保船的需求。在供给端,全球船厂加速整合,活跃船厂数量减少,造船产能逐渐向中韩日三国集中。中国船厂的订单已经排至2028年,市场份额首次全部超过50%。全球造船厂产能覆盖率约3.4年,意味着船厂在手订单排至2028年。
三、船舶行业风险因素:市场与政策的不确定性
船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多重风险因素。首先,小厂仍存在一定出清风险。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和技术要求的提高,小厂面临的订单争取和技术升级挑战加剧。其次,航运业景气度下滑风险不容忽视。全球经济增速趋缓,海运贸易增长放缓,船运业景气度的下滑将抑制收益和投资回报空间。此外,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也为造船行业带来了额外风险。贸易政策的变动和保护主义的上升可能导致局部航线的贸易量减少,进而降低对新船的需求。
四、船舶行业未来发展思考:技术创新与市场细分
船舶行业趋势分析指出,面对新的市场周期,船舶行业需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以运营端赋能制造端,攫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在技术方面,船舶企业应不断优化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修改返工。在生产方面,应学习先进船厂的工艺流程和管理理念,提高效率,缩短造船周期。在商务经营方面,船舶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战略船型,参与订单洽谈、成本核价和合同制定。在财务控制方面,应严格参照项目资金管理计划,落实重要费用。
总体而言,船舶企业需要对当前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做出精准研判,明确对船舶行业细分赛道的选择和聚焦,厘清短中长期发展路径规划,注重提升专业化经营管理水平,有效打造竞争壁垒。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细分,船舶企业可以在新的市场周期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