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网网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出就餐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年来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25年,餐饮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者更高的期望。本文通过对我国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现状的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旨在为餐饮企业提供参考,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餐饮行业发展现状与食品安全形势
《2022-2027年全球及中国餐饮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餐饮行业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扩张、连锁化经营以及品牌化提升的多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餐饮行业以单店作坊式经营为主,进入起步阶段;90年代初,随着国际品牌的进入和外资餐饮企业的涌现,行业进入强势扩张阶段;90年代中期,随着相关法规的出台,餐饮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和连锁化经营;21世纪以来,餐饮行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进入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的新阶段。然而,目前我国餐饮行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品牌经营意识薄弱、行业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工场所卫生难以保障以及监管力量薄弱等。
从政府监管层面来看,餐饮食品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不合格问题频发的重点领域。2019—2023年,全国餐饮食品抽检占食品抽检总批次的10%~12%,不合格率分别为5.65%、5.99%、6.67%、8.07%和5.64%。2023年第三季度,餐饮食品的不合格率仍高达6.20%,位居各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之首。这表明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亟待加强质量控制。
二、餐饮食品安全问题剖析
(一)餐饮原料质量控制问题
餐饮食品从田间到餐桌,需经历种养、采购、贮存、加工等多个环节,原料品质直接决定了最终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采购环节,部分餐饮企业为降低成本,可能采购次等原料甚至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原料,如采购霉变花生导致黄曲霉毒素B1超标。在贮存环节,因贮存不当可能导致原料变质、交叉污染或超过保质期继续使用,如鲜鱼常温下长时间放置产生大量组胺。
(二)餐饮从业人员卫生问题
餐饮食品加工过程中,从业人员是常见的污染源。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以及食品安全认知水平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部分餐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不足,导致其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有效执行企业制度和操作规范。此外,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也增加了管理难度。
(三)餐饮加工过程不符合卫生标准
为了提升菜品的色泽、口感和味道,部分餐饮企业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行为,如油条中过量添加含铝膨松剂、包子馒头中使用糖精钠等。此外,食品加工器具和餐饮具的清洁消毒不到位,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和洗消剂残留风险。
(四)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餐饮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许多小摊贩、小餐馆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基本认识,部分大中型餐饮企业虽建立了相关制度,但执行不到位。当企业经济利益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冲突时,食品安全往往被忽视。
三、餐饮食品质量控制措施
(一)餐饮企业确保食品原料安全
餐饮企业应从源头把控食品安全,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并建立严格的原料质量验收制度。对于易腐坏的原料,应采用分类贮存、先进先出等管理方式,确保原料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必要时,可引入快速检测手段或委托专业实验室检测,杜绝不合格原料流入加工环节。
(二)餐饮企业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
餐饮企业应严格筛选从业人员,确保其身体健康且具备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企业需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培训,提升员工的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性。同时,应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食品加工全流程进行监督,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三)加强餐饮市场监管
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餐饮行业的整治力度,针对抽检和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减少监管死角。同时,应推动跨部门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监管效率。
(四)餐饮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餐饮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餐饮企业应引入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如ISO9001、ISO22000和HACCP等,从原料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企业最高管理者需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将食品安全融入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通过定期自查、问题整改,形成PDCA循环,持续提升管理水平。
四、总结
2025年,我国餐饮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食品安全的巨大挑战。通过剖析餐饮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从原料采购、人员管理、加工过程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能够有效提升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水平。餐饮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积极落实各项措施,加强自身管理,同时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共同守护消费者的饮食安全,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