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武汉市食品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发展食品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结合点。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武汉市食品工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基本形成了市场开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格局,其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成左右,成为武汉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武汉市食品工业发展概况

    食品工业属于第二产业,包括4个行业大类,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

    截止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有191户。其中大型企业3户,中型企业22户;产值过10亿的有6户,过亿的有48户。

    2009年,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564.4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7%;主营业务收入为540.8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9%;实现利税207.1亿元,同比增长19.5%,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为28.5%;资产总计409.2亿元,负债总计218.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3.3%,比2008年上升16.6个百分点,低于工业整体平均水平。全行业拥有从业人数为4.63万人,占工业全部从业人数的6.8%。

    (一)农副食品加工业

    武汉市农副食品加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01户。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158.7亿元,同比增长19.6%,占食品工业的28.1%;主营业务收入为146.9亿元,同比增长2.4%,占食品工业的27.2%;实现利税10亿元,同比增长15.7%;全部从业人数为1.62万人。

    全市农副食品加工业目前尚无大型企业,中型企业有9户。这9户中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合计8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合计78亿元,分别占到农副食品加工业总量的57.5%和53.1%。

    (二)食品制造业

    全市食品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6户。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71亿元,同比增长13.9%,占食品工业的12.6%;主营业务收入为65亿元,同比增长11.1%,占食品工业的12%;实现利税9.7亿元,同比增长33.8%;全部从业人数为1.37万人。

    (三)饮料制造业

    全市饮料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0户。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77.2亿元,同比增长6.6%,占食品工业的13.7%;主营业务收入为67.2亿元,同比增长29.2%,占食品工业的12.4%;实现利税11.3亿元,同比增长4.6%;全部从业人数为0.84万人。

    (四)烟草制品业

    全市烟草制品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户。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257.4亿元,同比增长14.7%,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5.6%;主营业务收入为261.7亿元,同比增长21.1%,占食品工业的48.4%;实现利税176.1亿元,同比增长20.1%;全部从业人数为0.8万人。

    二、行业发展特点

    (一)空间布局趋向集中,产业结构合理

    从规模以上企业的地理分布看,东西湖区最多(35户),其次是黄陂区(30户)、新洲区(30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3户)和洪山区(13户)。从产值看,汉阳区最高,2009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为296.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9%;其次是东西湖区(135.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7%)、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31.7亿元)和黄陂区(23.4亿元)。

    此外,从工业园的分布来看,武汉市食品工业已基本形成“一城一园”的空间布局。食品生产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产业集群化优势明显。其中,东西湖吴家山工业园和汉阳黄金口工业园是武汉市最大的两个食品工业园区,集中了华润啤酒、百事可乐、统一食品、百威啤酒、黄鹤楼酒等一批知名企业。园区内集食品技术研究、食品工业原料、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功能于一体,产业链条较完整,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工业圈。

    (二)产业集中度低,缺乏龙头企业

    武汉市食品工业有3户大型企业,这3户大型企业的资产合计230.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合计277.7亿元,分别占食品工业的56.4%和51.3%。除去大型企业,武汉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户均资产为0.9亿元,户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4亿元,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情况更为突出。该行业拥有的规模以上企业数位居食品工业的首位,但却没有一户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只有9户,且户均规模远低于食品工业的整体平均水平,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紧密关联的产业链条。

    (三)投资主体多样化,非公经济成主角

    目前,国营经济逐步退出武汉市食品工业,而三资和民营企业渐成主角。2009年,国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只有14户,工业总产值为293.1亿元,占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的51.9%,剔除烟草制品业的产值,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仅为6.3%。与此相反,三资和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名牌企业,包括百威啤酒、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娃哈哈、乐百氏、伊利等。2009年,规模以上三资和民营企业的工业产值达到271.3亿元,在武汉市食品工业中的比重增长较快,其中三资企业占37.9%,民营企业占10.2%。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汉产名牌逐渐萎缩

    自从食品工业被列为武汉市重点发展产业以来,武汉市对食品工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先后吸引了国内外一些大企业来汉投资,如统一企业、华润啤酒、百威啤酒、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目前,这些外来企业在武汉市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产值所占比重也逐渐提高。

    随着外来企业的逐渐壮大,武汉市原有食品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冠生园、汪玉霞、老锦春等一些老的知名食品企业也随之淡出市场。加上对汉产名牌的培育、扶持、激励、保护力度不够,使得本地市场缺乏具有武汉市经济、人文、地理优势的特色名牌产品。

    (五)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当前,武汉市农副食品加工业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副产品主要为初级产品,深加工不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根据发达国家的标准,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应为农业总产值的3~5倍,而武汉市2009年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仅为农业总产值的63%,迫切需要逐步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此外,武汉市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较差,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渠道,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不够准确及时。

    三、加快发展武汉市食品工业的建议

    当前,食品工业已不仅仅是一般的农产品加工,而是一种现代工业。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工业高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政府主导和市场手段并举。因此,武汉市食品工业要以政府“看得见的手”为主导,以市场“看不见的手”为手段,结合科学发展观理论和武汉市“两型社会”、“自主创新”等发展战略,实行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导作用,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实践表明,工业园是促进工业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各级政府部门对食品工业园建设要给予重点支持,所需建设用地纳入土地使用总体规划中,专项建设资金确保到位,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不断完善园区功能,扩大园区承载能力,力争创建出一批“百亿园区”。

    对于新建食品生产企业,应按照武汉市工业规划布局,坚持集中原则,同时对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实行准入审批。鼓励和引导技术含量高、处于产业链高端、低污染的企业进入工业园区,达到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效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龙头企业是行业支柱,对中小企业具有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是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应加强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注重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探索龙头企业带动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巩固和延伸产业链条,进而促进大产业和大集群的形成。

    坚持培育龙头企业和扶持中小企业并举。中小企业在激发经济活力和吸纳就业人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工业园为依托,结合“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采取灵活的扶持政策,为“配套型”的中小食品生产企业提供启动资金、税收、人事、技术开发费用等诸多方面的支持,促进产业链条的紧密关联,形成上游带动、下游配套的共生结构,从而提升武汉市食品工业的整体规模和水平。

    (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武汉市食品工业虽已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但仍然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应运用市场机制加强资源整合,一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优质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核心,加大企业重组兼并力度,培育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行业龙头;二是加强产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实行灵活适应的产业优惠政策,推动优质资源向食品工业转移,形成优势互补,使食品工业更强更壮。

    (四)提高科学技术含量,创建特色名牌产品

    在追求产业发展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质量。一是支持食品生产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应用现代高新技术,生产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产品;二是鼓励和引导企业树立精品名牌意识,开发、保护具有武汉市人文和地域特点的特色名牌产品。特别是要对过去武汉市名牌食品企业及产品,如黄鹤楼酒、扬子江、五芳斋等重点加以支持,提高品质和产量,扩大汉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食品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食品行业标签

宇博智业产业研究院

博智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3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