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乘用车市场是中速成长的时期,主要的动力是国家处于城镇化的过程当中,汽车消费也处于中速增长时期,2014和2015年的增速是比较快的,这里面有一个因素是很多城市出现了限购的政策。而从轻型商用车角度来看,轻型商用车市场规模大概是500万的市场规模,增速也基本上维持在这么一个市场规模水平。以下是2015年我国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乘用车如果按车型来看的话,可以看到明显的趋势是SUV这几年的份额一直在快速的上涨,一方面原因是SUV产品给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另一方面它的空间也比较大,驾驶视野也比较好,甚至在有些路况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它的通过性也比乘用轿车好,所以这个吸引了消费者去买。
不过对于SUV来说,有些品牌有些车型是在二代、三代一起在售,其实本身这个产品非常老化了,一直靠价格来吸引消费者,但我们整体消费环节是在升级的,这个也就导致了SUV抢占市场风头。MPV的份额基本稳定在5%左右,没有太大的变化。轻型商用车份额情况,最大的细分应该微客,在2014年是差不多236万的市场规模,这几年电商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物流,给微客也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
因为在很多的城市,城市物流可能依靠货车是没有办法的,只能是依靠微客,因为很多是收到了交通限制。 轻卡去年是非常大的下滑,这里面有一个国三升国四的排放升级,导致了车型成本上升,另外从厂商来讲他们提供这个满足新排放标准的产品,供给方面也出现一些问题。其它几个,像微型卡车、轻型客车、皮卡规模都不是很大,差不多在50万及50万以下的年销量水平。相关行业资讯可查询《汽车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如果从汽车品牌分国别来看,过去的五年差不多我们中资企业的份额也在逐渐的下降,主要是因为中资产品也步入到生命周期的末端。另一方面很多的企业自身也在发展转型,也延缓了新产品投放、新技术投放的速度,导致市场份额下降比较快,特别2014年下降份额非常明显。 如果从外资的情况来看,最大的赢家是德系品牌。那么德系从2010年16.4%的市场份额,去年达到将近25%的市场份额,份额提升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也在中国大力投资新产品的投放包括产能扩张的速度也是非常积极的。
日系,是外资里面唯一的一个失败者,2010年他们的市场份额将近24.5%,2014年下降到16.4%,这期间经历了日本地震、访华的影响。当然里面还有一些因素,比如日系车本身对中国本身也是非常保守的,包括产品的投放,新技术的引进,本地化方面等做得还不够多,相对于其它品牌来说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个也导致他们的份额是逐年往下走。
美系品牌这几年一直上升的,类似福特这样的品牌,一直在加大对华投资,产能扩张,新产能的投放。福特差不多从原先的三款车到现在的七八款车,而且2015年应该有更多的车投放到中国市场。
韩系车大概是这样的情况,他们一直依靠新产品投放、价格优势保持市场份额。从市场份额来看基本上维持了10%的水平。 法系车这两年也是在加大对中国的重视,份额也是有所上升。
从进口的情况来看,这里统计了汽车进口的原产国,差不多前五个国家德国、日本、美国、英国、韩国这五个国家生产的汽车进口到中国来差不多占到将近80%的销量。这里面有一个平行进口的问题,以前自贸区之前也有,以前灰色进口的比例占10%左右,因为这个数据也难以追溯,只是一个大概的概念。以前灰色进口主要是从美国来的和中东来的车,很多人会问平行进口、自贸区对未来的汽车格局会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我们的分析来看影响并不是特别大。
一方面从并行进口的车型来看,走量的车型是非常有限的,另外很多的进口车型和豪车不停地在国产化,也压缩了平行进口的市场空间,也压缩了平行进口的利润空间。另外很多厂商也注意到平行进口的存在,也占了管控,这个也限制了平行进口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