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有色金属:节能降碳方案对铜冶炼行业影响几何?

  1. 2024-06-04 19:55:27上传人:乄秒**無形
  2. Aa
    分享到:
事件描述5月29日,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方案要求从严控制铜、氧化铝等冶炼新增产能;大力发展再生金属产业,到2025年底,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24%以上;铜、铅、锌冶炼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50%,有色金属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事件点评方案为何提到了“

  • 发布部门 发布文件 涉及的问题及现象 政策应对
  • 2005/11
  • 发展改革
  • 委、财政
  • 部等
  • 《关于制止铜
  • 冶炼行业盲目
  • 投资的若干意
  • 见》
  • 1、冶炼能力无序快速增长。
  • 2、市场无序、过度竞争,相互争夺原料,
  • 铜冶炼利润将大幅下降甚至会出现全行
  • 业亏损,造成投资浪费和金融风险隐患。
  • 3、新上企业普遍规模小,工艺落后,能
  • 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产业结构调
  • 整和升级
  • 1、对已建、在建、拟建铜冶炼项目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整顿。对已经备案
  • 的铜冶炼项目,如单系统在 10万吨/年以下,或者未落实铜精矿供应、交通
  • 运输等外部生产条件,自有矿山原料比例未达到 1/4以上的,均停止建设,
  • 重新研究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2、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准入管理。
  • 3、调整相关经济政策。例如将铜冶炼项目资本金比例由 20%及以上提高到
  • 35%及以上。
  • 4、加强信贷管理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 2006/7 发改委
  • 《关于防止高
  • 耗能行业重新
  • 盲目扩张的通
  • 知》
  • 国内能源供应特别是电力供需矛盾总体
  • 趋于缓解,拉限电情况明显减少。在这
  • 种情况下,有些地区又出现高耗能行业
  • 盲目扩张的苗头。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
  • 发展观,必须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的
  • 综合性措施,坚决防止高耗能行业重新
  • 盲目扩张。
  • 从严控制钢铁、电解铝、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焦炭、水泥、煤炭、电
  • 力等行业新上项目特别是高耗能项目。
  • 2007/4 发改委
  • 《关于加快推
  • 进产业结构调
  • 整遏制高耗能
  • 行业再度盲目
  • 扩张的紧急通
  • 知》
  • 自2003年对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
  • 实施宏观调控以来,国家陆续对一些产
  • 能过剩行业提出了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的
  • 一系列政策措施。某些高耗能行业投资
  • 增长幅度居高不下,给节能减排任务的
  • 完成增加困难。
  • 严把钢铁、电解铝、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焦炭、水泥、煤炭、电力等
  • 产能过剩行业,特别是新上高耗能项目投资关。
  • 2010/8 工信部
  • 《关于印发铜
  • 冶炼企业准入
  • 公告管理暂行
  • 办法的通知》
  • 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原由国家
  • 发展改革委承担的有色金属行业管理职
  • 能划转工信部。为明确职责,进一步促
  • 进有色金属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 重新修订了办法
  • 1、铜冶炼建设项目立项申请(备案)、土地使用权取得、环境影响评
  • 价、安全生产 “三同时”等建设程序需符合国家有关审批(核准)或备案程
  • 序要求,并通过环保竣工验收。
  • 2、企业不得存有《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
  • 划》中规定应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
  • 2011/8
  • 国家安全
  • 监管总局
  • 《关于印发有
  • 色重金属冶炼
  • 有色金属压力
  • 加工企业安全
  • 生产标准化评
  • 定标准的通
  • 对铜冶炼(火法)提出设施、设备要求,铜冶炼用炉窑冷却水系统须配备
  • 应急备用泵,固定式铜冶炼炉的排放口应配置堵口装置等。
  •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Page 5 / 9
  • [Table_Page]
  • 有色金属
  • 2024年6月4日
  • 知》
  • 2011/12 国务院
  • 《工业转型升
  • 级规划( 2011
  • 2015年)》
  •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进一步调整
  • 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
  • 重要举措,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到强转
  • 变。
  • 铜冶炼重点淘汰密闭鼓风炉、电炉、反射炉等落后产能。淘汰落后的再生
  • 铜、再生铝、再生铅生产工艺及设备。积极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到
  • 2015年,铜、铝、铅、锌前 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达到 90%、90%、
  • 60%、60%。
  • 2014/5 工信部
  • 《铜冶炼行业
  • 规范条件
  • (2014修
  • 订)》
  • 为加快铜工业结构调整,建立统一开
  • 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规范企业生
  • 产经营秩序,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协调发
  • 展,依据相关产业政策和规划,现将
  • 《铜行业准入条件( 2006年)》修订
  • 为《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
  • 1、新建和改造利用铜精矿和含铜二次资源的铜冶炼企业,冶炼能力须在
  • 10万吨/年及以上。鼓励大中型骨干铜冶炼企业同时处理铜精矿及含铜二
  • 次资源。现有利用含铜二次资源为原料的铜冶炼企业生产规模不得低于 5
  • 万吨/年。铜冶炼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必须达到 20%。
  • 2、对质量、工艺和装备也提出了要求。
  • 3、能耗必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 定。
  • 2018/4
  • 生态环境
  • 《关于加强涉
  • 重金属行业污
  • 染防控的意
  • 见》
  • 《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 “十二五”规划》
  • 实施以来,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
  • 效。但重金属污染防控总体形势依然不
  • 容乐观,一些地区重金属污染严重,威
  • 胁群众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反
  • 映强烈。
  • 加大铅锌和铜冶炼行业工艺提升改造力度,重点包括对铅冶炼企业富氧熔
  • 炼-鼓风炉还原工艺( SKS工艺)实施鼓风炉设备改造,对锌冶炼企业竖
  • 罐炼锌设备进行改造替代,对铜冶炼企业实施转炉吹炼工艺提升改造。
  • 2019/11
  • 国家发改
  • 《产业结构调
  • 整指导目录
  • (2019年
  • 本)》
  • 为进一步加快铜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铜
  • 冶炼行业技术进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
  • 率和节能环保水平,推动铜冶炼行业高
  • 质量发展
  • 单系列10万吨/年规模以下粗铜冶炼项目(再生铜项目及氧化矿直接浸出
  • 项目除外) 归属于限制类
  • 2022/11
  • 工信部、
  • 发改委、
  • 生态环境
  • 《有色金属行
  • 业碳达峰实施
  • 方案》
  • 我国力争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
  •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 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
  • 色金属碳排放集中在铝、铜、铅、锌、
  • 镁、工业硅等,其中铝的碳排放占全行
  • 业75%以上。
  • 1、大力推动先进节能工艺技术 改造,重点推广高效稳定铝电解、铜锍连
  • 续吹炼、蓄热式竖罐炼镁等一批节能减排技术,进一步提高节能降碳水
  • 平。
  • 2、到2025年再生铜、再生铝产量分别达到 400万吨、1150万吨,再生
  • 金属供应占比达 24%以上。
  • 3、防范铜、铅、锌、氧化铝等冶炼产能盲目扩张,加快建立防范产能严
  • 重过剩的市场化、法治化长效机制。
  • 2024/5 国务院
  • 《2024—2025
  • 年节能降碳行
  • 动方案》
  • 节能降碳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
  • 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
  • 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为
  • 加大节能降碳工作推进力度,采取务实
  • 管用措施,尽最大努力完成 “十四五”节
  • 能降碳约束性指标,制定本方案。
  • 1、从严控制铜、氧化铝等冶炼新增产能。
  • 2、推进有色金属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广高效稳定铝电解、铜锍连续吹
  • 炼、竖式还原炼镁、大型矿热炉制硅等先进技术,加快有色金属行业节能
  • 降碳改造。铜、铅、锌冶炼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 50%;有色金
  • 属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 3、到2025年底,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 24%以上,铝水直接合金化比
  • 例提高到 90%以上。
  • 资料来源: 政府官网 , 五矿证券研究所
  • 本次方案对铜冶炼行业的影响及展望
  • 2024年5月29日出台的《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 》是“十四五”规划中 的再强
  • 调,主要任务聚焦在节能降碳方面,主要目标是“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 0年前实
  • 现碳中和 ”。其中提到的 3种解决方案,也是 2022年11月发改委《 有色金属行业碳 达峰实
  • 施方案》的再强调。
  • 本次方案中,对 有色行业的节能降碳提及 3种解决方案:
  • 1)“大力发展再生金属产业, 到2025年底,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 24%以上”。根据20 22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乄秒**無形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关注 私信

报告咨询

  • 400-817-8000全国24小时服务
  • 010-5824-7071010-5824-7072北京热线 24小时服务
  • 059-2533-7135059-2533-7136福建热线 24小时服务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5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