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加工点每天能加工粉面1200斤左右,这些粉面大概出粉条1000斤,每斤粉条我收5毛钱的加工费,一天能挣500块钱,每年一季忙活下来仅加工费一项就能为家里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近日,桐柏县固县镇沈楼村村民金启道在自家的粉条加工点边忙边说。
“金老板这个加工点开得就是好,不但解决了乡亲们下粉条的难题,也为我们这些农闲在家的村民增加了收入,我们住在一个村子,我每年收罢秋就来这里干活,刨红薯、洗红薯、打浆、做粉条这些我都会,一天工资100块钱,每年一季忙下来,能为家里增加收入近万元,我家这两年也靠干这个脱了贫。”在一旁晾晒粉条的金启贤插话道。
沈楼村位于固县镇西南5公里,全村3000多亩耕地,其中有近一半的土地为浅坡地,土壤疏松、土层深厚,适宜红薯生长。当地村民历来有种植红薯的习俗,上世纪80年代,物质匮乏、菜品稀少,当地村民引入传统工艺,把红薯制作成粉条作为冬藏的菜品食用。充裕的部分馈赠乡邻或沿街兜售,以此补贴家用。几十年来,当地的手工粉条一直停留在小打小闹、“单打独斗”、零星发展的阶段,销路不畅,价格低廉,“深藏乡间无人知”,种植红薯并没有给当地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追求原生态、纯天然食品的需求强烈,市场需求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