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现象在当前创投市场最为突出。一是国资LP(有限合伙人)风头无两。作为当前创投市场的主流出资人(即LP),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或地方国资已经是绝大部分基金管理人(即GP)绕不过的募资对象。二是地方招揽GP你争我抢。出于招商引资和激活地方产业等因素考虑,各地大规模的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至于各种招揽GP机构的新闻层出不穷。
“我们最新运行的一只基金,资金来源中60%是国资,剩下的40%中,我们自己出资20%,剩余20%是社会资金。”华南一家专注硬科技投资的VC(风险投资)机构负责人表示。这只是创投行业出资结构生变的一个缩影,当前,政府出资占大头的创投基金比比皆是,尤其是由中腰部以上的创投机构设立的基金,背后的政府出资人种类更加多元。
虽然这些年地方政府在发展引导基金的过程中不断适时调整举措和打法,但与GP之间暗藏的一些诉求差异,使二者在合作沟通过程中仍有不少地方需要加强磨合。在近期由证券时报举办的全国创投协会联盟沟通会上,多个联盟成员单位负责人都提出了这个共性问题。国资LP和市场化GP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合作障碍?对此,证券时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逐一拆解国资LP与市场化GP在投资和回报上的不同诉求,在出资结构生变给国内创投生态带来的变化中,寻求破题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