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运行平稳、水质安全稳定,累计调水70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超1.76亿,综合效益显著,充分发挥了水安全保障支撑作用。同时,工程仍面临如何降低调水成本、优化运行调度、完善后续工程等问题,需大力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一是风光电互补降低东线工程调水成本。水价相对偏高是影响东线受水区用水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东线一期工程东平湖以南共设13个梯级泵站,总扬程65米,总装机容量36.62万千瓦,年平均运行5000小时左右。耗电量大,电费支出占工程运行成本的50%以上,是造成东线水价较高的直接原因。若能充分利用风光新能源,将有望大幅降低调水成本。
东线一期工程调水线路多处于风能和光伏资源可开发区,东线泵站群主要分布在湖泊周围,可供开发利用的风能及光伏资源丰富。东线工程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多个天然湖泊,整体布局呈现长藤结瓜形式,黄河以南调水线路规划调节库容达45.8亿立方米,为开展水风光互补调度提供了绝佳条件。建议结合相关新能源政策,选择东线作为示范区域,开展水风光一体化互补调度,打造低碳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大幅降低调水成本,真正改善现有水量消纳困局,促进工程设计效益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