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网网讯,2025年,制造行业在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在产品质量、产业建设以及品牌塑造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制造业自身的升级,也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攀升
截至2024年底,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93%,较上年提高0.2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制造业在质量把控上的持续发力。产品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线,高质量的产品不仅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增强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加大在生产工艺改进、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从源头保障产品质量,推动整个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上升。
二、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区、镇)行动助力制造产业升级
2024年,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区、镇)行动全面展开。在质量强企方面,首批34家企业被纳入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库,累计支持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889个,帮扶企业60余万家。这些举措为制造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的平台和资源,助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在全球制造市场的竞争力。
质量强链行动同样成果丰硕。实施质量强链十大标志性项目,部署开展146项攻关任务,全国实施质量强链项目952个,形成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清单。通过这些项目,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产业链的整体质量水平,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制造产业链。
质量强县(区、镇)行动也在有序推进。出台培育建设方案,建设质量强县(区、镇)数字化服务平台,全国580个城市启动质量强县强区强镇培育建设。这一行动有助于推动区域制造业协同发展,提升县域、城区和乡镇的制造产业实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制造产业格局。
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制造服务效能
我国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绩斐然。获得国际认可的校准测量能力达到1958项,位居世界前列,这为制造业产品质量的精准测量和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国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2372个,这些站点整合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多种服务资源,为制造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大大提升了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促进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制造影响力
我国在品牌建设方面积极作为,推动制定品牌评价术语等2项国际标准。吉致吉品、浙江制造、湖南名品、美豫名品等一批区域品牌叫响市场。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品牌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制造企业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还能提高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五、产品召回制度保障消费者权益推动制造质量改进
自2004年我国产品召回制度起步以来,召回工作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制造行业分析指出,2024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33次、1123.7万辆;实施消费品召回1100次、454.3万件。产品召回制度的严格执行,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促使制造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控,及时发现并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推动整个制造业的质量改进。
综上所述,我国制造业在2024年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就。产品质量合格率的提升、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区、镇)行动的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化、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共同推动着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未来,制造业需继续坚持质量优先、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在全球制造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为经济的持续繁荣贡献更大力量。
购物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