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2025年预制菜行业分析:全流程标准化加速推进

  报告网网讯,预制菜作为近年来食品行业的热门赛道,正以迅猛的态势发展。其起源于美国,后传入我国,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如今已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常客。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技术的进步,预制菜行业在市场规模、产业政策、发展特点等方面呈现出诸多独特的现状,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深入了解预制菜行业的这些情况,并探寻相应的发展策略,对推动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预制菜行业发展现状剖析

  (一)定义明确与发展脉络梳理

  《2024-2029年中国预制菜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预制菜通常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多道预加工程序制成,并通过急速冷冻技术和冷链运输保证新鲜度。依据加工深度和食用方便性,可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食品。2024年3月,相关部门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及范围,规定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等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不得添加防腐剂,同时明确了哪些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预制菜在我国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麦当劳、肯德基进入我国,“净菜直接配送+工厂”的供应链模式出现,这一时期消费者接受度低,行业硬件不成熟。2010年餐饮市场连锁化进程加快,2014年外卖行业兴起,推动预制菜迎来B端快速发展期。近年来,预制菜凭借方便快捷、性价比高等优势,逐渐获得消费者认可,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促使其走进家庭,迎来C端需求发掘期。2017-2020年我国预制菜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8%,2021年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8300亿元,2030年渗透率将增至15%-20%,不过与美国、日本60%以上的渗透率相比,我国预制菜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政策扶持全方位解读

  预制菜产业链长,对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推动食品制造转型等意义重大,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政策予以引导、鼓励和规范。

  在国家层面,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从产业用地、财税、投资引导等方面为预制菜产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例如,相关部门发布通知保障农村预制菜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提出创新发展预制菜肴等新兴餐饮业态。2023年,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024年发布的通知明确了预制菜定义及范围,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指明了标准体系建设方向。此外,还有多项政策助推预制菜产业发展。

  地方层面也积极行动,多地针对本地预制菜产业制定发展规划。2022-2023年,各省自治区共发布85条预制菜产业政策。其中,广东出台全国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从多方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山东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打造预制菜产业高地;河南将发展预制菜产业作为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各地通过多种措施,支持本地预制菜产业发展。

  (三)产业发展特点深度探究

  预制菜产业发展呈现出显著特点。地域分布上,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国有预制菜企业6.4万家,山东、河南、江苏等省份凭借原材料、食品制造等优势,预制菜产业发展位居前列。网络营销方面,预制菜品类在社媒平台的营销预算和销售额逐年上涨,抖音和小红书成为重要营销平台,“水产肉类/新鲜蔬果”类目下的预制菜消费有高价、高端的趋势。

  预制菜行业参与者众多,竞争格局复杂,包括专业预制菜企业、速冻企业等,产业模式和渠道模式多样,目前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但未来核心竞争壁垒企业有望引领行业发展。消费群体方面,年轻群体因烹饪能力不足、生活节奏快等原因,成为预制菜消费主流人群,且在一二线城市和华东区域消费量较大,新一线城市仍处于消费者培育阶段。此外,短保预制菜因符合消费者对健康、新鲜的追求,更受消费者偏爱,如35.9%的消费者偏好保质期在7天内的预制菜。

  (四)标准体系现状全面解析

  目前,部分市售预制菜产品执行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等相关标准,以预制菜为主体的标准主要是团体标准,仅有少量地方标准发布。截至2024年1月20日,收集到以预制菜为主体的标准有295项,其中地方标准12项,团体标准283项。这些标准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预制菜标准体系尚未完善,存在标准间协调性差等问题,难以对预制菜生产、加工、运输等全环节进行有效规制。

  二、预制菜行业发展困境透视

  (一)标准体系短板凸显

  预制菜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缺失。预制菜类别无法单纯依据原料属性划分,不同类别预制菜在加工程度、技术水平和社会接受程度上存在差异,食品安全风险和市场规范程度也不同,急需建立完善的标准及评价体系,以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特殊群体的用餐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当前预制菜消费群体主要是年轻群体,为拓宽消费渠道,需要根据特殊群体的用餐场景、习惯和质量安全要求,制定相应的预制菜标准,明确品种、类别、加工程度及评价要求。

  全链条预制菜追溯标准体系不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复杂,涉及多个环节,目前缺乏一套权威、强制的标准体系,难以有效覆盖全产业链,无法对预制菜风味复原、食品添加剂使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

  (二)研究技术水平亟待提升

  预制菜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不足。预制菜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处于初加工阶段,生产环节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对加工中潜在风险的预警和处理技术不成熟。

  口味复原及营养保存技术有待提高。预制菜经过冷藏、冷冻、解冻和复热等过程,菜肴品质会受到影响,如何保持预制菜的色、香、味、形,以及探索加工储藏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和新型营养保鲜方式,是预制菜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型加工、检测装备开发及应用不足。食品原料标准化加工难度大,预制菜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需要借助新型加工技术和设备。同时,安全检测对保障预制菜质量安全至关重要,但目前相关检测技术和设备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实现快速、准确检测。

  (三)消费者认可度有待提高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不一。年轻群体对预制菜接受度较高,但部分消费者持中立或抵触态度。中立消费者能接受家庭预制菜,但对餐饮预制菜存在抵触,一方面认为其违背对厨师技艺的追求,另一方面觉得就餐时未被告知使用预制菜有被欺骗感。还有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不了解,怀疑其质量和安全,认为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甚至部分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失去了中餐的“灵魂”,从思想上抵制。

  三、预制菜行业发展策略探索

  (一)全流程标准化加速推进

  加快预制菜分级分类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传统预制菜标准升级,重点推动新兴产品标准建立,发挥技术机构在基础通用标准体系建立中的引领作用。依托检验技术机构开展预制菜食品安全风险识别及防控研究,对高风险因子进行评估监测,建立科学有效的预制菜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基于二维码、区块链等技术制定预制菜行业追溯指南,建立覆盖生鲜果蔬、肉禽及水产品的追溯体系。农业、卫生、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应加强联动,汇聚各方力量,积极支持预制菜推荐性国家标准制定,推动地方标准制定,引导团体标准发展。

  (二)全产业协同化深入发展

  加大对预制菜食品安全风险的研究,开展消费群体培育行动,借助各类媒体和科普专家的影响力,组织科普活动,引导消费新趋势,提升预制菜品牌的美誉度、影响力和认可度。加大预制菜品牌建设力度,构建品牌矩阵,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附加值。鼓励“老字号”美食和特色名吃进行预制菜工业化改造,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产品,开展针对性的消费者培育活动。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应严格审查预制菜生产经营者,规范生产许可审查工作,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同时,加强检验技术机构和科技院所的创新能力,研发适用于预制菜风险防控的快速检测技术及方法,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三)全环节品质化稳步提升

  预制菜行业分析指出,发挥检测机构、企业、科研院校的合力,实施“预制菜产业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全流程检验检测和监控追溯,以质量安全保障品质提升。加大研究和技术革新投入,开展营养风味、品质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绿色加工、物流保鲜等新型实用技术研究和信息化、智能化专用装备研发,加速预制菜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发适应性产品,打造预制菜“大单品”,同时根据防灾应急、户外运动等特殊需求开发特色产品。

  预制菜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呈现出诸多特点。然而,行业发展也面临着标准体系不完善、研究技术水平不足、消费者认可度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推动预制菜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全流程的标准化,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规范行业发展;推进全产业的协同化,促进消费者培育、品牌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全环节的品质化,以质量安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预制菜品质。在未来,预制菜行业有望朝着品质化、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智能化方向持续迈进,成为食品行业的重要力量,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预制菜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预制菜行业标签

宇博产业研究院

宇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5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