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网网讯,农机行业作为现代农业的装备支撑,近年来受政策调整、市场饱和及全球经济波动影响,正经历深刻变革。从 2009-2021 年数据看,国内农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峰值 4516 亿元(2012 年)波动至 2021 年的 2898 亿元,购机用户数量从 2012 年的 330.58 万户锐减至 2021 年的 103 万户,行业呈现 “总量下行、结构分化” 的特征。面对需求萎缩、竞争加剧和补贴退坡,2025 年农机行业将加速向智能化、全球化和服务化转型,头部企业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重构开辟新增长极。
一、农机行业需求趋势:总量萎缩与结构化机会并存
《2023-2028年中国农机市场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评估报告》指出,国内农机市场已从高速增长转入深度调整期。2015 年以来,传统大类农机如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需求持续下滑,2021 年享受国家购置补贴的农机销售值约 1000 亿元,仅为高峰期的 1/4。购机用户数量从 2012 年的 330 万户降至 2021 年的 103 万户,反映出行业整体活跃度下降。
但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
产品升级需求:传统拖拉机正从梭式换挡向动力换挡、CVT 传动升级,履带拖拉机在丘陵山地市场需求回升,无人驾驶、新能源拖拉机等新品类开始萌芽。
细分市场机会:设施农业拖拉机、果园专用机械、智能植保设备等细分领域需求未被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可通过差异化定位切入。
存量更新需求:主流农机保有量饱和,但存量设备更新换代周期到来,2025 年预计超 30% 的农机将进入置换期。
企业需摒弃 “风口思维”,转向 “精准挖掘细分需求”,例如在运输型拖拉机、丘陵山地机械等领域建立专业化优势。
二、农机行业竞争格局:丛林生态下的马太效应加剧
行业竞争从 “普惠补贴驱动” 转向 “实力主导”,马太效应显著。植保无人机、小麦联合收获机等领域已形成寡头垄断,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超 70%。补贴政策的普惠性曾让中小企业凭借低价策略生存,但政策退坡后,行业加速洗牌,2021 年拖拉机、玉米收获机等品类企业数量同比减少 20%。
大企业与小企业的策略分化明显:
头部企业:依托规模优势和技术积累,聚焦高端市场和全球化布局,例如通过动力换挡技术替代传统机型,抢占智能化先机。
中小企业:深耕大企业忽视的细分市场,如果园拖拉机、小型播种机等,通过专业化生产成为 “隐形冠军”。
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向技术、服务和品牌,2025 年行业集中度(CR5)有望从当前的 45% 提升至 60% 以上,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三、农机补贴政策走向:从普惠到精准,有序退出成必然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正从 “市场刺激” 转向 “结构引导”。2021 年以来,保有量高的传统农机补贴额度持续下调,如轮式拖拉机补贴平均降幅达 30%,而智能化、无人化设备补贴比例提升至 35% 以上。政策边际效益递减明显,2004-2017 年补贴撬动比为 1:8,2021 年已降至 1:3,政策对市场的直接拉动作用减弱。
企业应对策略需聚焦三点:
提前布局政策退出:减少对高补贴品类的依赖,例如某企业通过海外市场拓展,将补贴收入占比从 60% 降至 30%。
捕捉政策新热点:关注丘陵山区农机、智能装备等补贴倾斜领域,及时调整产品线。
培育市场化能力:建立不依赖补贴的产品矩阵,如发展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机租赁等新业态,增强抗风险能力。
四、农机企业经营挑战:高成本压力与全球化短板
国内农机企业正面临 “性价比优势消退” 的严峻挑战。2021 年钢材价格同比上涨 25%,人工成本年均增长 8%,传统低价策略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国际巨头凭借技术溢价,在高端市场占据 70% 份额,国内企业在动力换挡、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上差距明显。
全球化能力不足成为最大瓶颈。2021 年约翰迪尔营收 2804 亿元,本土销售占比 51.82%,而国内头部企业海外营收占比不足 10%。农机行业趋势分析指出,企业需从 “贸易思维” 转向 “本地化生产”,例如在东南亚、非洲建厂,利用当地供应链降低成本,同时规避贸易壁垒。
五、农机行业全球化转型:从本土竞争到全球布局
全球农机市场规模约 9000 亿元,是国内市场的 9 倍,国际化是企业成长为世界级巨头的必经之路。国内企业需突破两大障碍:
技术标准国际化:接轨欧盟 Stage V 排放标准、北美智能农机认证体系,提升产品适应性。
运营模式创新:从单纯卖产品转向 “产品 + 服务”,如提供精准农业解决方案,增强客户粘性。
案例显示,某企业通过在巴西建立研发中心,针对当地土壤条件改进拖拉机底盘设计,3 年内市场份额从 2% 提升至 15%,验证了本地化策略的有效性。
总结
2025 年的农机行业将呈现 “传统市场收缩与新兴市场崛起并存、本土竞争加剧与全球机遇显现共生” 的复杂格局。企业需在以下方向破局:
需求端:放弃对传统大类农机的路径依赖,在智能化、新能源、细分场景等领域挖掘结构性机会;
竞争端:大企业通过技术领先和全球化布局建立壁垒,中小企业以专业化和服务化谋求生存;
政策端:顺应补贴退坡趋势,加速市场化能力建设,避免陷入 “补贴依赖陷阱”;
全球化:以本地化生产和技术适配为核心,逐步从出口贸易转向全球运营。
唯有主动拥抱变革、突破技术瓶颈、拓展全球视野,农机企业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突围,迎接从 “制造大国” 向 “全球强国” 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