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网网讯,在2025年,物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关键支撑,其发展态势备受关注。物流如同国民经济的“筋络”,对实体经济的运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畅通经济循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核心环节。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但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的问题。深入了解当前物流行业的现状,剖析问题根源并探寻解决之道,对推动我国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物流行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一)总量扩张与效率提升同步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物流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展现出“需求回暖、成本下降、收入回升”的良好态势。202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60.6万亿元,自2010年起规模持续扩张,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各细分领域普遍增长。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占比88%,同比增长5.8%,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5.7%,增速领先;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增长6.7%,潜力巨大。
在物流成本和效率方面,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9.0万亿元,同比增长4.1%,低于社会物流总额增速。运输、保管和管理三大费用结构稳定,分别维持在55%、35%和15%左右。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呈稳步下降趋势,2024年为14.1%,相比2023年和2019年(疫情前)分别回落0.3和0.6个百分点。同时,2024年我国物流业总收入同比增长4.9%,增速比2023年高1个百分点,且高于物流总费用增速0.8个百分点,行业总收入规模不断扩大。
(二)数智化转型成效初显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为物流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众多物流企业借助数智化技术,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服务质量和可靠性。例如,宁波舟山港引入智能调度系统,通过“海铁联运”与“中欧快航”结合,货物在途时间缩短30%,成本下降20%,人力成本大幅降低。2024年,我国冷链物流业借助数字化温控技术,损耗率降至5%以下,数智化转型成果显著。
(三)政策驱动结构改善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有力推动了物流行业的结构性改善。以《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为代表,通过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健全国家物流枢纽与通道网络等20项重点任务,优化了运输结构。2024年,我国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到115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5%;京津冀地区大宗货物“公转铁”比例提升至35%,政策驱动作用明显。
二、物流行业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成本结构不合理,运输潜力未充分释放
我国物流成本结构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在运输成本结构中,公路运输占比过高,近几年维持在70%-75%,而美国和欧盟分别约为45%和30%;我国铁路运输占比仅10%左右,美国则为25%-30%。公路运输能耗成本高,导致单位GDP物流能耗较高。此外,美国和欧盟的多式联运技术更为成熟,效率更高,我国与之相比仍有差距。
(二)前沿技术应用滞后
我国物流行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在仓储环节,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普遍实现自动化,而我国仍以人工为主,自动化设备普及率较低。同时,我国物流行业的数字化协同能力薄弱,中小物流企业间信息孤岛问题突出,跨境物流纸质单证占比仍然较高,影响了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标准化程度不足
我国物流行业在数据标准、安全规范以及基础标准等方面存在不足。物流数据格式尚未统一,企业间数据接口适配成本高;物流基础标准碎片化,例如托盘标准多达12种,增加了运输换装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率。此外,我国物流行业服务标准不够统一,行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四)与制造业融合程度低
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自营物流占比高达65%,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渗透率仅35%,资源重复配置问题严重。同时,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间的数据接口不兼容,信息壁垒突出,制约了双方的协同发展。
三、物流高成本低效率的成因
(一)基础设施布局与投资失衡
我国运输结构长期失衡,公路主导,铁路与水运发展滞后。铁路网络覆盖不足,货运里程仅占全国运输网络的9%,中西部地区路网密度不到东部的1/3。地方政府投资过度偏向公路建设,过去10年公路基建投资占交通总投资超70%,而铁路、水运合计不足25%,导致整体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二)多式联运机制不完善
我国货物运输存在物理设施割裂的问题,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难题长期存在,港口铁路集疏运比例仅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铁路、公路、水运分属不同管理部门,集装箱铁水联运证件办理手续繁琐,部门协调困难,影响了多式联运的发展。
(三)市场机制与价格功能不完善
我国公路运输存在隐性成本未内化的问题,以重卡为主的环境污染、道路损耗等社会成本未充分计入,导致市场价格信号失真。铁路货运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灵活性不足,削弱了竞争力。部分地区通行证审批程序复杂,增加了物流车辆等待时间,降低了运输效率。
(四)产业需求与技术适配不佳
我国存在产业布局与运输方式错配的情况,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但铁路运力集中在东部,使得中西部大宗货物依赖公路长距离运输。此外,大型制造企业倾向自建物流,造成资源重复配置,制约了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循环成本。
四、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运输结构,完善基础设施
加大对铁路和水运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铁路、水运在运输结构中的占比,充分发挥其大运量、低成本、低能耗的优势。整合多种运输方式,打造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多式联运枢纽,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提升货物中转效率。尤其要重视中西部地区的物流发展,增强其作为重要增长极的地位。
(二)加速数智化转型,构建共享平台
积极构建物流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各方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物流信息实时共享。大力推广无人驾驶货车、低空物流无人机等新兴技术,提升物流数智化水平。建设国家级智慧物流枢纽,运用先进技术实现货物存储、分拣、运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引领行业向高端化发展。
(三)促进产业协同,加强城乡布局
强化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专业化协同与分工,发挥头部物流企业的专业优势,推广“链主企业+物流平台”模式,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优化供应链流程,降低物流成本。针对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城乡便民化商业网点建设,提高“米袋子”“菜篮子”等商业设施布局密度,提升城乡物流服务水平。
(四)统一标准与审批,推动制度创新
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优化制度环境,制定统一的物流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信息交换等国家标准,规范物流市场收费秩序,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积极推广电子通行证,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减少物流车辆等待时间,提升物流运输效率。
(五)推动绿色转型,构建循环体系
通过购车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物流企业购置和使用新能源物流车,推动物流运输绿色化转型,提高新能源物流车在城市配送、短途运输等领域的占比。构建循环物流体系,建设区域性回收物流中心,对包装材料、托盘等进行回收再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践行绿色物流理念。
综上所述,2025年我国物流行业在总量扩张、效率提升、数智化转型和政策驱动结构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着成本结构不合理、前沿技术应用滞后、标准化程度不足、与制造业融合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有着基础设施布局失衡、多式联运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与价格功能缺陷、产业需求与技术适配不佳等深层次原因。通过实施优化运输结构、推动数智化转型、促进产业协同、统一标准审批、推动绿色转型等政策建议,有望解决现存问题,推动我国物流行业朝着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
购物车












